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评析的论文.docVIP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评析的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评析的论文.doc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评析的论文 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   摘要: 公元383年,释道安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五失本”谈到翻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详简问题。对于“一失本”的语序问题,道安主张失本而采用倒装语序;对于“二失本”的文质问题,道安主张根据读者层次和不同文体选择质派或文派翻译,提倡发挥质、文两派的优势,更好地进行佛典汉译;对于“三失本、四失本、五失本”的详简问题,道安认为就一般佛典而言,反复叮咛、啰唆琐碎的颂文、义辞和反腾都应删去,但戒律翻译应该保留;“三不易”谈到佛典汉译面临的时代因素、读者因素和译者因素,这三大因素导致了佛典汉译不容易。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2012  释道安是我国东晋、前秦时期的僧团领袖和佛学大师,魏晋佛学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安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为佛典汉译所作的序言中。《出三藏记集》记载其译经序言19篇,与翻译密切相关的有6篇,其中尤以“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最为出名。苻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释道安撰写了《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钱锺书先生对此评价颇高:“论‘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1]释彦琮在《辩证论》中完整地引用了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内容,认为其“详梵典之难易,铨译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隐。”[2]释僧叡非常欣赏遵照“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译出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称其为“出八地之由路,登十阶之龙津”,“穷理尽性之格言,菩萨成佛之弘轨”。.cOm[3]21梁启超论及“五失本、三不易”时指出:“后世谈译学者,咸征引焉。要之翻译文学程式,成为学界一问题,自安公始也。”[4]曹明伦认为“道安此序之重要性非同一般,‘五失本’乃佛经翻译之指导性原则。”[5]这些皆说明“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五失本、三不易”提出的年代距离我们比较遥远,后人在理解上产生了一些分歧。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是:道安虽然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但他本人并没有直接表明对待“五失本”的态度。学者们对此也有不同理解,马祖毅认为:“他(道安)的意思是,翻译梵文佛经,有五种情况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有三种情况不易处理好。”[6]38王文颜认为道安不允许翻译中出现“五失本”现象。[7]陈福康则主张:“‘五失本’显然是指他(道安)认为不理想或不正确的五种译法,而不是赞同这些译法的。”[8]钱锺书阐述“五失本”的“一失本”时说过:“‘本’有非‘失’不可者,此‘本’不‘失’,便不成翻译。”[1]朱志瑜、朱晓农认为:“为一般读者考虑,‘五失本’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必需的。否则,读者不爱看或看不懂,译经也就失去了意义。但对于高人来说,就须记着这到底是有所‘失’,哪怕译者水平再高。”[3]45这些观点之间有所出入,本文首先对“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进行分析,尔后再做评述。   一、“五失本、三不易”疏解   “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出自释道安撰写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第二段,内容如下: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9]289   (一)“一失本”——语序问题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是说胡语佛经原文采用倒装语序,翻译为汉语,译文要遵从汉语习惯顺装过来,这是有失原文的第一个地方,谓之“一失本”。“一失本”谈到如何处理翻译的语序问题,是保留源语的倒装语序还是遵从目的语习惯改 为顺装语序?保留胡语的倒装语序虽说可以不失本,但必然造成汉语译文颠三倒四、不合语法习惯,造成读者对译文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遵从汉语习惯改为顺装语序,虽说有失原文语序,但至少能够保证译文符合语法习惯,文通字顺,读者能够看懂读通译文。权衡利弊,道安在语序方面选择了“失本”。《鞞婆沙序》记载:“遂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9]382《鞞婆沙》经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