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小曲《西厢调》产生及历史渊源的论文.docVIP

青城小曲《西厢调》产生及历史渊源的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城小曲《西厢调》产生及历史渊源的论文.doc

  青城小曲《西厢调》产生及历史渊源的论文 摘要:青城小曲《西厢调》,是流行于甘肃兰州榆中县青城区的一种以《西厢记》故事为唱本的说唱艺术,其音乐融合了秦腔、陇剧、眉户、江南采茶戏、陇东道情、花儿等元素。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是青城地区民间文化娱乐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群众基础相当雄厚,深为老百姓所喜爱。自清代产生到现在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其生存现状和传承现状也和其它传统艺术门类一样面临着种种困难。本文主要从其形成的地理因素、历史沿革、发展与传承现状等方面对《西厢调》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小曲;西厢调;传承      一、《西厢调》产生的地理环境      被誉为“风雅之地”的青城古镇,位于榆中县城北部54.2公里的崇兰山下,距兰州110公里,总面积138.04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450米,地形呈狭长地带,黄河流经北部,属典型的黄河谷地,气候温和,水源丰富,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尤其以盛产绿烟闻名。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借助黄河水运,成为兰州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时,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作为货运集散地的青城,在承担着繁荣的贸易往来的同时,也吸收着来自各方的文化养料。因此,由于古老悠长的历史而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使青城镇成为黄河上游独具特色的一块风水宝地。   根据《甘肃通志》、兰州府志》、《皋兰县志》、《榆中县志》、《金县志》记载:青城为宋代大将狄青擢秦州刺史巡边时所筑。《宋史·狄青传》也记载:“宝元间,元吴反,青为延州指使,以功累迁西上总领事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都总管,经略招讨使。.“青城”原名“一条城”,街长二里许,东西长、南北狭,故名。民国时期老百姓简称为“条城”。东门名“巩安门”上有朝阳阁,结构宏伟,悬匾额:“条城堡”。南门名“威远门”,上即文庙。后代为纪念狄青,又将条城呼为“青城”。   根据青城《罗氏族谱》记载:宋宝元时,狄武襄公擢秦州刺史。有豫章罗月泉先生者,为宋儒从彦之曾祖,武襄聘为幕客。狄武襄公巡边至定远,筑一条城。月泉襄办屯田事宜,因侨居一条城。后还豫章,至裔孙柄之复迁于条。这也是狄青修筑青城的???证之一。明末,随着鞑靼势力的北退,青城人逐渐过河北移,先水川、强湾,继而王岘、武川,还有其他一些地方。随着人口的迁徙,条城的外延也扩展了。从一些地方资料来看,清末时还没有水川之名,而称“一条城河北”,在民间则统称为“条城”。到了本世纪初,条城地域的范围大约是今榆中的青城、白银的水川、强湾、王岘、武川等一些地方。这个地域有200平方公里左右,现在生活在这里的“条城”人达十多万。而现在的青城,仅指黄河以南的青城镇。   历史上的青城是以水烟为主的货物集散地,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当时北京、太原等外地客商云集于此。舶来文化使得青城之名居既有北京四合院风格,又有山西大宅院风味。现存的多处民宅四合院建筑,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同样,这里的民俗民间文化也十分丰富,如“西厢调”、“英雄武鼓”、“柴山”、“喜庆窗花”等。      二、《西厢调》的历史渊源      “西厢调”,又称“西厢小调”、“青城小调”、“青城小曲”。在此小曲未出现之前,当地人一直是以唱“眉户小曲”为主。   1、小曲   “小曲”是“眉户”的另一种名称。它常以“地滩”的方式活动,与大戏相比规模较小,故其名曰“小曲”。而“青城小曲”是在原“眉户”的基础上发展和变异的产物。   “眉户”是发源于眉县和户县的在民间流行的各种民间小调的集合体。它最适合于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思想,流行于陕、甘、宁、青和山西、湖北一带,它的胜地是眉县和户县,那里是牧歌、樵歌、情歌的发源地。因为它流行普遍,老百姓谁也能哼几句“眉户”,念几句曲子,所以也有叫“曲子戏”的。   2、“眉户”传入青城的途径   “眉户“传入青城等地的时间已无从考证,但其传入的途径主要是因为古丝绸之路的商贸和文化活动。汉唐以来,东路商家沿着丝绸之路相继而来,在兰州等地经商旅居,将东部文化带到了这里;另外,相传光绪三年(1877)关中大饥,以农村为基地的“眉户”艺人,遭遇到严重的打击,不得已纷纷外逃,将中西路的曲子带了出去,其中的部分流落到兰州、青城等地区。   3、《西厢调》的产生与外来文化的传入对当地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不无关系   清道光二十二(1842)年,青城出生了一位人物,名叫张海润,字晓霞(1842-1904)。清同治年间,由于陕甘回汉矛盾的激化,兵灾突起,许多村庄出现十室九空的悲惨局面。张海润的父亲张廷桂当时“作山堡于红圈湾以卫乡民”,后“堡遂陷,公及于难”。张海润和母亲等在其三叔的力救下从山后侥幸逃离。左宗棠平乱后,“善词曲”的张海润被保举入国子监。在国子监期间,张海润研读了王实甫创作的《西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