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模仿_与_再现_新读_杨向荣.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_模仿_与_再现_新读_杨向荣.pdf

《云南社会科学》2009 年第 3 期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3 模仿(Mimesis)和再现(Representation)是西方美学史 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也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 的美学原则,根据布洛克的研究,模仿这个概念在近 2000 年的时间内,不仅支配着西方艺术哲学,而且支配着其艺 术批评与艺术实践。而再现与西方最古老的模仿理论一脉 相承,是西方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艺术概念[1](P39)。 一般认为,模仿与再现在内涵指向上有重合之处,如 都强调要对外在现实进行真实的反映,都强调以外在世界 作为参照物。布洛克在《美学新解》中,将模仿与再现置于 再现名目之下。塞尔登在《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 在》一书中从“想像性再现”、“模仿与现实主义”、“自然与 真理”和“语言与再现”等几个方面对再现理论展开了分析 与讨论。塞尔登没有对模仿与再现加以区分,因而柏拉图 的“模仿说”很自然地被塞入了“想像性再现”之中。与布洛 克和塞尔登相对,英国学者哈利威尔则以模仿说来统率再 现与模仿。哈利威尔在《模仿论美学》一书中认为,模仿一 词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视觉上相似(包括形 象化的艺术作品);第二,行为上的仿效 \ 模仿;第三,扮演, 包括戏剧演出;第四,作为有意义的或表现性的声音结构 的语言或音乐制作;第五,形而上学的符合[2](P15)。另一位英 国学者安妮·谢泼德在《美学:艺术哲学引论》中也同样将 模仿与再现都置于模仿的名目之下。 从概念的出现来看,模仿说主要盛行于古希腊时代, 随后,模仿说因为其太注重外在世界的先决性而受到质疑 并逐渐地衰落下去,而强调主体性原则的再现说则迅速崛 起,并发展成为一时蔚为大观的现实主义思潮。从概念的 内涵来看,模仿说更多强调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它奉行一 种客观主义原则;而再现则注重主体对外在世界的选择 上,它奉行一种主观主义原则。如果说,在“模仿说”那里, 主体处于一种缺席状态,那么在“再现说”那里,主体则处 于一种在场状态。在本文中,笔者拟先对这两个概念稍加 辨析,然后再从总体的层面对这两个概念命意的合理性与 非合理性展开分析。 一 在西方美学史上,模仿这个概念最初并不包含再现之 意。只是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才慢慢地具有了真实地再现 客观世界之意。据波兰美学家塔达基维奇的考证,模仿的 最初含义是指巫师所表演的祭祀节目舞蹈、音乐与唱诗, “模仿”与“再现”新读 杨 向 荣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模仿”强调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它奉行一种客观主义原则;而“再现”则注重主体对外在世界的选择,它奉 行一种主观主义原则。在“模仿说”那里,主体性处于一种缺席状态;而在“再现说”那里,主体性则处于一种在场状态。若 将“模仿”与“再现”视为一个总体性的美学原则,其存在有合理性,也有非合理性。 关键词:模仿;再现;新读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9)03—0123—06 收稿日期:2008-02-20 作者简介:杨向荣(1978~),男,湘潭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123 尚未包括雕塑、戏剧等视觉艺术。一直到公元前 6 世纪到 前 5 世纪,模仿的含义开始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美学 术语,开始表示人类对外在世界的再创造,并突出了对外 在世界的再现之意[3](P361~362)。 模仿这个概念在古希腊相当流行。其最初的提出者当 属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和德谟克利特。而对 这个概念展开深入阐释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从其唯心主义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心中有三个世界: 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柏拉图心中 的真实世界,是属于神的世界。而现实世界是对理式世界 的模仿,艺术世界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即是对模本的 模仿。所以,艺术作品是模本的模本、影子的影子,“和自然 隔着三层”,“和真理也隔着三层”。柏拉图还以“镜子”来比 喻模仿的本质:“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就会马上 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以及 我们刚才所提到的一切东西。”[4](P69)在柏拉图看来,模仿东 西并不具有创造性,模仿之物只是真实之物的虚假的影 像,只是“摹本的摹本”,它与作为最高真实的理式世界还 隔了几层。为此,柏拉图呼吁:一切模仿性的诗都应禁止进 入理想国,应该对模仿艺术家下逐客令。笔者以为,柏拉图 虽然强调模仿,但他从理式出发,否认模仿客体具有真实 性,否认模仿艺术家具有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柏拉 图已经意识到模仿的弊端。继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也 对模仿说进行了新的阐释。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世界是客 观存在的,文艺对客观事物的模仿是能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