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速山东_乘法运算律
第二单元 高速山东
-----乘法运算率
教学内容:
有2个信息窗,1、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2、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对乘法计算或规律的概括吗,是计算经验的提升,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的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情感目标: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进度:第3—4周
基本功训练重点、
掌握乘法的三种简便运算的定律,会用到实际中去。
作业设计的种类和数量
作业的设计分为巩固性作业,拓展性作业,综合实践性作业,其中巩固性作业主要是以课本为中心,围绕基础知识,针对大多数学生而设计的,难度适中,拓展性作业和综合实践性作业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业数量适中,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信息窗1 济南长途汽车总站
第一课时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2、能力目标:在具体运算中,让学生了解感受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情感目标: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法 谈话法 ,讲解法
学法 迁移类推法 猜想验证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主题图)同学们知道图里是哪里的场景吗?你对这里了解多少?
(出示信息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提问,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二、合作探索
1、乘法结合律
师: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大巴车每周运送旅客多少人?”这个问题好吗?
你能列式计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师板书不同算法。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种算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观察发言,归纳得出: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都相同,计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等。
师:这有没有可能是一个规律?(学生猜想)我们能不能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猜想。全班交流。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跟以前我们所学的哪条定律相似?你能给这条新定律起个名字吗?
学生发言。师总结板书:乘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让交流的学生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2、乘法交换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大胆地猜测一下,乘法中还可能有什么规律?
学生发言:可能乘法也有交换律。
师:让我们小组合作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合作验证,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学生思考用字母表示出这个定律。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在订正时,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2、自主练习第二题。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连线的原因。引导学生发现,有些式子中不仅应用了乘法交换律也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3、自主练习第六题。先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例子,把表格填完整,交流后启发学生再举些例子加强体验。在学生改写用字母表示的除法式子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因数,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以商”的关系。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四、评价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课后作业:自主练习4
板书设计: 济南长途汽车站
36×640×7 36×(640×7)
=23040×7 =36×4480
=161280(人) =161280(人)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学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