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同策上海保利林新语溪项目销售讲习
房地产商域网 - 海量房地产资料下载
房商网 - 全国最低价销售《2010房地产营销策划大全》联系QQ:1053527879
目 录
环
境
篇
自然环境
南汇概况
南汇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是上海市郊成陆较晚的地区。据《旧唐书》记载,713年(唐开元元年)在周浦、下沙一线重筑古捍海塘,故南汇西部地区当成陆于唐以前。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逐渐向东南延伸,沧海变桑田,宋、元时期,惠南一带成陆。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为防倭寇,在南汇嘴(今惠南镇)筑城,设守御南汇嘴中后千户所。1726年(清雍正四年)从上海县划出长人乡建立新县,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故县名为“南汇”。2001年8月南汇撤县建区。南汇区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东临东海,南靠杭州湾与浙江宁波相望,北与浦东???区毗邻,西南与西部地区和奉贤、闵行交界。全区总面积688平方公里,海岸线45公里。至2000年底(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共有常住人口78万,户籍人口约69万,其中农业人口49.5万,非农业人口19.2万。至2002年7月,全区共有19个建制镇,5个开发区。
宋、元时期,南汇盐业鼎盛,下沙、周浦、新场已形成较大规模的集镇。“水乡”新场更是“歌楼酒肆、商贾辐辏”,有“小小新场赛苏州”之美誉,至今仍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江南古镇。北宋末期,宋室南迁,秦少游之孙秦知柔举家寓居南汇;著名诗人储泳也定居周浦,终老是乡,至今存有储泳墓——“木鱼坟”。明代中医名家李中梓(惠南镇人)著有《医宗必读》,至今仍是中医必读之书。当代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列主义理论家张闻天出生于南汇祝桥乡。著名翻译家傅雷为周浦镇人,至今留有傅雷故居。大团镇人吴仲超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20余年,对祖国的文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隶属于周浦的康桥,作为上海进入南汇的门户,康桥可谓是南汇发展最为迅速和成熟的新镇。
康桥概况
上海市南汇区康桥镇,地处南汇区西北端。康桥镇原为1961年11月3日,经上海市人民委员批准,从周浦人民公社划出部分生产队建立的周西人民公社,因位于周浦之西,故名。1984年4月,政社分设改为周西乡。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定在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周西乡北部康桥地区5个村与东邻横沔乡北部地区5个村共8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入规划的外环线内。邻近三林世博功能区这个也是我们发展迅速的一个最为根本原因。
自然地理
康桥镇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平均风速3.5米每秒左右。最大风速20米每秒左右,主要集中在七至九月。?
人文环境
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先进村镇的上海市南汇区康桥镇,是上海市市级重要工业园区——康桥工业区的所在地,依靠科学规划、创新发展,近几年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各项效益指标名列全市前茅。全镇总面积4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7万多人,外来流动人口9.6万多人,全镇下辖34个行政村(居)委会,共有各类企业1300多户。自2004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小康镇、上海市文明镇、上海市“五好”镇党委、上海市一级卫生镇、上海市平安社区、上海市市容管理达标镇、上海市市容环境管理规范区、国家卫生镇、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而康桥作为南汇的门户,可以说要把最好的形象都放在了门口。面对着浦东大力的开发开放,借助于世博的临近,周边的商业居住氛围也日渐成熟。下面我们对临近我们的浦东的三林世博板块进行介绍。
“浦东”成分,上海最繁华的金融活动中心,高科技集中营——世博会与功能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
以举办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基本建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功能区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区的重要载体,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区,推进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城区。
图7-1? 世博会规划平面图
三林世博功能区域
坚持建管并重,加快建设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
以举办一届精彩、成功、难忘的世博会为抓手,围绕“三港”、“四网”,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按照全市统筹,积极配合市公用事业部门加快水、电、气及通讯等公用设施建设步伐,建设完善水、能源等重要资源的供应保障和安全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至2010年,基本建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努力为新时期发展构筑坚实基础。
依托世博园区建设,推进世博园核心区域的居民、企业搬迁及周边区域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整治,为世博会顺利举办提供完备的区域环境支撑;充分发挥世博园区主题馆、中国国家馆、部分外国国家自建馆、联合馆、会议中心和演艺中心在内的大型场馆设施的后续开发利用效应,使世博园区成为具有交流、展示、会议旅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