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doc

206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6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

PAGE  PAGE 6 学年第 学期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 语 文 学科电子备课教案6 教学内容苏教版·必修二 “和平的祈祷”专题 遭遇战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海因里希·伯尔)任课教师付启胜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共(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在小说尤其是记叙文中所起的作用。 2.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了解战争的本质根源。 3.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让学生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激发珍爱和平、励志图强的情感,认识“和谐发展”这一当今社会乃至国际关系主题的重要性。 难点: 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文本研习。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过程备注一、导入 在上一个文本中我们形象地感触了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战士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小说,它讲述了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二、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1917-1985),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 1947年伯尔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这一时期伯尔参加了“以探讨一切当代问题为宗旨”的“四·七”社,并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作品基调灰暗、抑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1949)、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O)和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1951)等。成名作《火车正点》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即“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伯尔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阔,技巧也日趋成熟。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一声没吭》(1953)、《无主之家》(1954)、《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小丑之见》(1963)等。这些作品主要写西德战后“经济奇迹”中的小人物的种种遭遇,其中《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20世纪7O年代,伯尔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高峰。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伯尔全部创作的结晶,被诺贝尔奖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的发表又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作家被公认为当代德国的歌德和国际文坛巨擘。他的小说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70至1974年先后担任联邦德国和国际笔会主席。 1972年“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伯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 (一)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教 学 活 动 设 计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文科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二)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2.(“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3.(“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四、文本研习 1.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2.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明确: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