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复习经验案例·现代文阅读01.doc
复习经验案例·现代文阅读01
立足课本,放眼课外
——初三现代文阅读教学复习有效策略初探
广州市从化区城郊中学李瑞平
现代文阅读在语文中考中是“重头戏”,分值占40 分。占整份卷的26.7%,可谓成也阅读,败也阅读。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但同时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又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中考阅读测试题学生的得分率往往低于55%。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近几年一直任教初三,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做法并取得了成效,现与同仁们分享,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以课本为基地,举一反三求迁移
由于中考选文大多不选课内,于是,不少教师为了争取更多的复习时间,除古文和经典的几篇文章选择教一下外,抛开课本盲目拓展。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训练技能。”课本是中考命题时的重要依据:表面看,考查的内容不在课本上,但考查的知识与能力都是教材中涉及到或要求达到的,而课文是最好的例子,应予高度重视。课本中的文章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了各种典型的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接触、体验和分析比较中找到语言现象的特点与规律,进而获得因反复训练而形成能够迁移的阅读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课文是“一”,其他文章是“三”。我们的应试对策就是尽可能高质量地举好“一”,垫好底,按正常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有序、有目的地进行科学复习。客观地说,课文教学与中考复习,在时间上的确有一定冲突,随着中考时间提前到六月中旬,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回避不是办法,太轻视课文也不是办法。能不能把二者统一起来,协调进行,做到课文教学、中考复习两不误呢?我认为,有两个办法是较为可行的:一是两条腿走路,课文教学与中考复习穿插进行;二是在课文教学中,切实贯彻中考精神,体现中考要求,从中???养学生应对中考的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在初三课文教学中,有必要改变一下目前通行的“问答式”教学,代之以“练习式”。下面,就课本中的现代文教学具体谈一谈。用“练习式”处理一篇现代文,一般只需两节课。第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书面练习;第二课时,教师讲评。第一课时结束后,教师一般都应把“练习”收起来,批改或者检查。这样做,一是对学生起到一个督促作用,二是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以增强教师讲评的针对性。“练习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书面练习,把一篇篇文章变成一份份现代文阅读练习。练习题从哪里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课后“练习”。当然,应该有所取舍,有所改造。如果问题太大,太笼统,就要具体化,变成若干较小的问题;如果问题太难,就要搭上台阶,用其它问题做好铺垫;如果问题的角度学生较为生疏,就要变个方向,使之成为学生熟悉的东西,等等。二是《教参》中的“课文说明”,有选择地将其转换成学生可操作的一个个练习题。当然,还可以从其它资料中选取,或者教师自己设计。练习题的设计,大致应遵循以下原则:难度适中,题量适度,瞄准考点,突出重点,形式多样。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的是“突出重点”,而没有提“突出难点”,这是因为,从课堂教学过程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非要求学生一一弄清不可。实际上,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能力的提高、生活经验的丰富,许多当初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便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初三课本中的现代文教学应遵循“有用”的原则,真正做到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实际的价值和用处。
下面是我在处理鲁迅小说《孔乙己》一文时,设计的一份练习:
1.本文写了与孔乙己有关的哪几件事?请分点概括回答。(训练学生筛选与概括信息的能力)
2.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训练学生概括要点及初步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与方法)
3.下面句中的“排”、“摸”分别写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理活动?(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4.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的理解。(训练学生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能力)
5.“中秋过后,秋见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训练学生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6.文中多次写到孔乙己引起众人的哄笑,这是否说明孔乙己很受大家的欢迎?请谈谈你的理解。(训练学生从写法角度理解小说的深层内涵)
7.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请谈谈你的看法。(训练学生以小说主题的探究能力)
这份练习,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从情节、主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