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好给老外读的本地社会新闻.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报道好给老外读的本地社会新闻.doc

PAGE  PAGE 7 报道好给老外读的本地社会新闻   上海作为一个日益发展的国际大都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上海现在有七八万居住在此的外国人以及每年几百万的外国游客。这些外国人可能并不是全部来自英语国家,但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多数人能用英语进行交流。他们渴望了解这个城市,由于语言的障碍,他们只能依赖于英文媒体,这样一个庞大群体就构成了上海英语媒体《上海日报》的基本目标受众。   既然明确了这个特殊的基本目标受众,我们就应该了解“老外”们对报纸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和情感上的需求。2004年4月,《上海日报》委托一家专业调查公司做了一个受众调查,看看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他们的阅读习惯、阅读的动机,从而更好地定位,以弥补不足之处,更好地担当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这次调查的对象都是在沪的外籍人士或是到上海旅游的外国游客,他们的母语都是英语,年龄在21~45岁之间,调查采取一对一谈话的形式。被调查者认为,获取本地新闻是地方性英文报纸读者最基本的需求,对于像《上海日报》这样的地方性英文报纸而言,本地新闻是它的优势,同时希望《上海日报》加强本地社会新闻的报道,在头版上增加本地新闻的量。因为这方面的信息将影响到他们的个人生活或工作。读者想了解和他们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当地居民在干些什么,关心些什么?同时他们也想寻求个人或公司的发展机遇。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年代,老外在网上获取国际新闻、体育新闻已经非常便捷,但是获得本地社会新闻的渠道还是比较有限,而本地英语报纸是一个比较快捷、可信和成本比较低的工具。   开设特色专栏   我国英语媒体在创办之初大多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目的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最终改善中国的投融资环境,所以比较注重经济新闻的报道,这与《上海日报》创办之初的目标是一样的。但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变化,英语媒体的作用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开始更多从受众需求角度来考虑报道方针,并逐步突出其服务性与娱乐性等多样化的功能。   对此,《上海日报》社会新闻部专门开设了针对老外的一些特色专栏。例如,每周一有“Buzzword”专栏。这个专栏介绍最近在媒体上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或使用的词语,给出中英文对照,并作出解释。例如在最近,这个专栏介绍了丁狗族、卡娃、掘博等一些时髦词语,一方面让老外了解他们周围的人都在谈论些什么话题,另一方面也学习了一些流行词语。又比如老外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他们总会发现有一些东西或者食物,是这个城市特有的,于是我们在周末开设了一个专栏叫做“Settlers Almanac”,向老外介绍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东西。例如夏天到了,是吃小龙虾的季节,于是我们就向老外介绍这道风靡上海滩的菜肴;梅雨季节来临前,我们就介绍家家户户使用的樟脑丸;冬天的时候介绍我们传统的“烫婆子”。这些都是我们看起来很平常,但是老外却觉得新鲜的生活用品或食物。同时,我们用照片配以文字的介绍,比较形象,方便他们理解。此外我们开设的专栏还有“Streeter”――采访街头的路人听听他们对最近发生事件的看法和“Shanghai Face”――一些有趣的或者感人的小人物的事迹等等。   注重文化差异   有些不了解英文报纸的人简单地认为《上海日报》就是《新民晚报》英文版,说你们把《新民晚报》上的本地社会新闻翻译成中文不就成了。其实不然,两份报纸的受众不同,新闻怎么能够雷同?面向外国受众的本地社会新闻应该有其独特的个性与要求。有些对于中文媒体而言是“重大”新闻,对外国读者而言就可能不太相干,他们读来觉得没有意思,反之亦然。即使是同一件事,可能我们报道的角度也不同。产生这个情况的原因是巨大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或许是英文报道中最大的挑战。前来我国工作、生活和旅游的外国人,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其习惯和经历各异,文化背景也必定不同。由于文化差异,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在接触我们的新闻报道时的态度和兴趣和中国人不一样,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又很少,对于“宣传”和“说教”比较反感。我们的对外报道是向他们提供信息,而不是进行灌输、说教,不能将我们的观点强加于人。   就像英中了解协会主席、作家兼电影制作人菲利克斯?格林曾说过的:“从事对外宣传的每一个作者、翻译和编辑,都应该在他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作为英文媒体的记者和编辑,我们应该对外国受众的文化背景、习惯、风俗和历史等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还可以经常和我们的外国读者交流,听听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本地新闻,对哪一种新闻不感兴趣。记得有一次我们记者报了一条稿子,说的是上海女性特别爱白,美白产品卖得特别好,结果被外国专家“毙”了,理由是在国外流行大家都喜欢的黝黑肤色,那才是健康的肤色。后来经过我们的解释,老外才明白在中国流行“一白遮百丑”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