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村中之王高古城.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村中之王高古城.doc

PAGE  PAGE 8 村中之王高古城   甘肃省永昌县的高古城是少有的曾经建有城的村庄。   过去,高古城是名副其实的村中之王;如今,高古城的古城,早就被拆作了城粪。   高古城60岁以上的老人,都还记得那热火朝天的拆城、拆庙景象:各村的劳力一起行动,扛着洋镐和铁锹,赶着皮车,拆倒一道道城墙、庙墙,捣作土肥,撒进了庄稼地里;拆下一根根衙门和寺庙的木头,修了公社,修了小学。其他的物件,去哪儿了呢?不知道。   但凡提起来,大家都是一声叹息。那么完整的一座城,硬生生?o拆了个无影无踪,而现在的好多地方,却又在耗费巨资修建一些没有任何历史的古迹,可叹!   据高古城六队董新庄的煌爷说,高古城的样式和规制,既不同于过去的永昌城和武威城,也不同于现在的嘉峪关关城。它的规模,则和嘉峪关的关城傍肩。“傍肩”,???红山窑的一句土话,就是“差不多”的意思。煌爷是村里画棺材的,一辈子走南闯北,敦煌和嘉峪关去过好多趟,新疆也去过几次,附近的永昌县城和武威县城就更不用说了。他的话是可信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龙龙跟着父亲进城看亲戚。   亲戚一边逗龙龙玩耍,一边问他:   “龙龙,你家在哪里啊?”   “我家在高古城。”   “哦,在红山窑啊?”   “我家不在红山窑,在高古城。”   回家后,父亲对龙龙说:“我们家就在红山窑,高古城是我们红山窑乡的一个村。你和亲戚说得都对呢。”   “不是红山窑嘛,就在高古城。我们是城里的,不是窑上的。”龙龙嘟哝着,很不高兴。   “哦,这孩子。”父亲微微一笑,他明白了孩子的心思。   红山窑,是红山窑乡政府驻地,位于红山之下,有烧缸的缸窑和采煤的煤窑。各村的百姓要去乡政府所在地逛商店、买东西,就说到窑上去。那时候,对于一年甚至还进不了一次城的村民来说,到窑上去是一件非常开心和幸福的事,在他们看来这已接近于进城了。   而对于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来说,虽不能说以家在乡里为羞,但他必是会以家在城里为荣的,他并不愿意被城里人说成是乡下人。或者,在他的眼里,高古城当然是城了,不然怎么能叫高古城呢?而那土麻老鼠的缸窑,分明就是苦力和落后的象征,哪有一点点城的王者之气呢?   高古城,曾经确乎为城。   孩子的爷爷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时曾去嘉峪关的亲戚家。亲戚说,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终点,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城墙雄伟,城门壮观,城楼巍峨,一定要去看看。   那时候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爷爷本来没有参观的兴致,但他又被亲戚的热情感染,就在亲戚的陪同下参观了嘉峪关关城。他越看越眼熟,忽然一拍脑门儿说:“哎呀,我说好像在哪里见过嘛,我们高古城以前没有拆时就像这个关城。我和一般大的娃子们放驴、放马的时候,还一起跑到城墙下凉荫凉、捉迷藏,还在城墙上头摔跤呢。这城楼子,不就是我们高古城的城楼子吗!”“什么天下第一雄关啊!比起我们高古城的古城,也就稍稍大上一点点。”   《永昌县志》记载: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张轨在今永昌县城西七十里筑城,依焉支山置焉支县。县城遗址今名高古城。   在民间,老百姓则多说高古城曾是匈奴人的都城。可能是老百姓根据焉支县的名称作出的一种推测吧。   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   这首民歌,是匈奴被西汉军队逐出河西走廊时留下的一首悲歌,也是匈奴在历史上留下的唯一一首歌谣。   公元前121年和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两次西征,彻底打击了匈奴人的气焰,将其赶出河西走廊,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屯田垦地,河西从此融入中原血脉。祁连山,那是匈奴人心中的“天山”;而焉支山,则是当时匈奴人的家乡。“焉支”又写作“胭脂”,据说因山上生长匈奴妇女用来化妆的胭脂原料红蓝花而得名。又说“焉支”和“胭脂”,均为“阏氏”(匈奴语称各藩王之妻为“阏氏”)的谐音。   游牧民族的痕迹,早已被风烟吹散,只留下这些零零星星的歌谣和词汇。   公元301年,西晋京城官员张轨主动请求调往武威,就任凉州刺史(当时全国设20个州,刺史为掌管一州军政事务的官员)。张轨家族世代以专攻儒学著名,他到河西后,文治武功并举,采取中原重教化与“拔贤才”的政策,征召九郡贵族子弟500人开办官学,使得河西走廊儒学昌盛。当时鲜卑族反叛,盗匪纵横州里,张轨剿灭盗匪,斩首1万余人,使凉州地区秩序井然。公元311年,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游牧部落联盟趁西晋王室争夺中央政权之机,大举进兵入侵中原,造成血腥而混乱的社会局面,世称“永嘉之乱”。   高古城即建城于此时。   《墨子?七患》中说:“城者,所以自守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人们就开始了筑城的历史,以抵御凶猛的野兽、泛滥的洪水、无情的大火和外敌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