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圣地.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圣地.doc

PAGE  PAGE 4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圣地   曾当过8年伞兵的他,总忘不了那一刹那――飞机载着他们这些全副武装的伞兵在拂晓幽暗的天空中爬升、爬升,突然,一股温柔明丽的颜色涂满了他年轻的脸……在过去的岁月里,许多次,他站着,笔挺,像一棵松树,眼睛里闪烁着心驰神往的光彩,自豪地对他的好友――著名作家莫言说:“那时候,我们经常从天而降……” 他就是当代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2008年10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起了《长征》,赢得了全国观众的热烈好评。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是和莫言、朱苏进、乔良齐名的军队作家。   他是北京人,和许多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一样,曾经插队做过知青,后来因表现出色,被当地群众力荐参军,曾在武汉空军某部当了8年伞兵。从1972年发表了趴在铺板上写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起,他一路拼命写了下来。多年来,他先后拿下了“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等诸多殊荣。    因为对军队、对普通士兵一直怀有最深厚的感情,以至在他的笔端经常流淌着对保家卫国的将士们的无限敬爱!他曾用4年时间,撰写《远东朝鲜战争》。当时,好友莫言认为这样的书不大能卖得动。但他觉得,书写好了,一定会有读者。在经历了阅读史料的震撼与感动之后,他以冷静而客观的记述,绝对有力量让读者了解朝鲜战争的全部惊心动魄之处。他和莫言打赌,能不能卖动最终要看销售量。果然,这部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好评,特别是青年读者的热捧。时至今日,《远东朝鲜战争》已经再版十几次了。    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为标准评选了1000年来100件世界大事。其中,中国红军长征得以入选。这件事使王树增第一次萌生了创作纪实文学《长征》的想法。后来,他又不断听说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重走长征路。其中,英国历史学博士李爱德与他的朋友马普安还以这次经历撰写编著了《两个人的长征》一书。这一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为什么当今走在长征路上的大多是外国人?他们重走长征路的意义和目的又是什么?有一次,他在讲课时,问在座的青年学生:“你们走过长征路吗?曾经想过重走长征路吗?哪一位同学曾经走过长征路?”台下没有人能回答他,因为很多青年学生对长征并不了解。虽然,长征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是,随着岁月的冲洗,长征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在认知上遭遇冷落由来已久。长久以来,它在成为一个公共历史符号的同时,与新中国的年轻一代隔阂也在日益加深。他经常听到很多青年人开口就说:“郁闷!”还经常看到青年自杀的新闻。这些使他既感到震惊又感到悲凉:当代青年人的内心怎么如此脆弱?为什么我们的物质丰富了,精神却苍白了?他想,外国青年肯定不会对中共党史感兴趣,很多外国人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重走长征路的,在他们看来,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远征,是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不屈不挠的象征。很多外国人走这条路就是要找到使自己快乐起来的理由。 他下定决心,要写一部给中国当代青年人读的书。他要当代青年知道:一个人总要有些信仰;人生的真正快乐是什么!如果一个人或一群人具有了某种信念,他们做出的事情就是惊人的。从此,一个真实呈现长征这一人类历史精神壮举成了他的写作课题。   为了能专心写作《长征》,他向上级辞去了文工团团长的领导职务。他重走长征路上一些艰难的地方,让自己在万里征跋中亲历和体验长征之路所给予的灵魂冲击。他花了5年时间搜集、整理资料,仅笔记就记了240余万字。一篇日记、一个便条、一份电报、一个普通战士在战斗中的经历等等,许多不起眼的人物、行为、事件,他都会缜密地进行分析、比照、验证,从中窥其堂奥。他在整理长征和红军的资料中,常常可以听见红军战士的歌声。在采访的上百位八九十岁的老红军战士中,他发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当询问到某次战役时,这些老红军们连时间、地点都对不上号了,但却都会唱革命歌曲,并且歌词都记得很清楚。他们唱歌的时候,精神焕发,好像忽然年轻了,即使躺在病床上的也突然之间坐起来了。王树增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打动了。那时,他们的物质贫乏到极点,战斗和牺牲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但他们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岁月中曾经如此快乐过!这一切只因为,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块圣地,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在写作《长征》的6年时光里,他的家里几乎成了“长征作战室”。墙上、地上铺满了地图,一些地图因无数次摩擦而破损。他就像一位指挥员,地图上画满了红蓝两种颜色所指示的路线,认真研究着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战斗。然而,当他已写了30多万字的时候,他觉得不满意。于是,他把所有文字通通删掉,重新再写。2006年9月,60多万字的《长征》一经出版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