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集电视片《潍县集中营》解说词讲述
[键入文字] PAGE 16 of NUMPAGES 16 [键入文字]
5集电视片《潍县集中营》解说词
央视《探索发现》2008年10月12日-16日播出
走进未知的岁月
Enter the years unknown
2005年8月,是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日子,
August, 2005, this is the time to commemorate the victory of the war of China fighting against Japan and the word fighting against Fascism 60 years ago.
近百位西方耄耋老人携亲带友,从地球的四面八方千里迢迢地汇聚到中国山东潍坊,
There are nearly a hundred old men came to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from all the world after a long journey together with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参加潍县集中营解放六十周年的纪念大会,
For attending this great meeting to commemorate the six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liberating of Weixian Camp
这次隆重的活动成为一个标志,
This solemn event became a sign
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在这里存在了三年之久的潍县集中营逐渐为世人所知。
This made Weixian Camp being known gradually
戴爱美,美国人,曾任新泽西州一家青少年犯罪援助中心的主任,曾当选该州的州议员。
1942年,9岁的戴爱美和81岁的爷爷以及姐姐、哥哥、弟弟五人被关进了潍县集中营。今天,她和哥哥戴绍曾以及许多亲历者一同故地重游,让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很长一段时间,潍县集中营一直是未被外界知晓和了解的,当诸如波兰的奥斯威辛等集中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拜谒者和忏悔者时,这个集中营还被尘封着。
如今,集中营的大门被当年的亲历者轻轻叩动,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同时为我们打开的,则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
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封闭的国门被打开,从此以后,大量的西方人士进入这个古老的国度。 与此同时,中国内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1905年,古老的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科举考试制度被取代。14年后的五四运动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口号。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新价值、新观念、新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树立。
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已经生活着许多西方人, 他们中间有传教士、医生、教师和商人。尽管国籍不同、身份不同,他们都是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人,他们学说中国话、学吃中国饭,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有的家族甚至在中国有了几代人的延续。他们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与这片黄土地有了共生共荣的情感。
戴绍曾博士,戴爱美的哥哥,1929年生于河南开封,现定居香港, 大家都称他为戴牧师。戴家与中国深厚的渊源勾连着他和中国的情感。
斯蒂芬,英国人,他是戴绍曾和戴爱美在烟台芝罘学校的校友,也是他们在潍县集中营的营友。80年前他在云南昆明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把中文的《圣经》翻译成少数民族傈僳语,翻译到斯蒂芬的故事那一章节,就给他起了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名字。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苏特梵。
虽然远离自己的祖国,善良质朴的中国人民、新鲜神奇的东方文化、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让当年的孩子们,尤其是出生在中国的这些外国孩子融入了新的环境。
19世纪初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一股西方海外宣教潮流遍布全球,当时在华的传教士,大多是自发的、凭着各自的信仰热情来到中国,他们奔赴远离家乡的中国,并不是受政府或商人派遣,也不承担为政府或商人服务的使命。他们把家安到了中国,居住在中国各地。
为了解决传教士子女的教育问题,光绪六年,戴绍曾的曾祖父戴德生和在华传教士几经努力,在山东烟台创办了一所英语学校,烟台当年叫芝罘,所以学校被命名为芝罘学校。
这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中国各地的西方人士的子女,除了传教士,一些外交官、商人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学习。芝罘学校功课之严格、教学标准之一流,曾一度被誉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语学校”。
学生们大都在6、7岁时便离开父母,在这里学习法语、拉丁语、数学等课程,学校授课都是用英语,采取寄宿制。
当同学们怀抱着牛津梦,在海边的校舍,平静祥和地接受教育时,谁都没有预料到,这里会很快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