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生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和教育对策研究.doc

高中生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和教育对策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生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和教育对策研究

高中生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 辛永林(酒泉市实验中学,甘肃 酒泉 735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中生之间发生欺凌行为的表现和心理成因,提出了预防欺凌行为发生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欺凌行为,心理成因,教育对策 近年来,高中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群斗群殴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甚至演化为严重的校园暴力。欺凌行为不仅对受害者心理造成严重的危害,也对学校的校风学风、社会声誉产生不利影响。发生欺凌行为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分析欺凌行为的表现和心理成因,探讨预防欺凌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欺凌行为的表现 欺凌行为是指同学间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发生的以强欺弱、以多欺少、以大欺小的行为。主要表现在: 1.语言攻击。在双方正面接触时喊绰号,发生矛盾时出口说脏话,相互诋毁谩骂,有时通过QQ留言、手机短信等侮辱他人。 2.强迫干事。在课间休息时,要求对方为同伙干坏事(如抽烟酗酒)放风,为别人跑腿买东西,替别人做卫生,帮别人写作业等。 3.肢体冲突。双方发生误会,冲突矛盾升级后,有时当场扇耳光、脚踢拳打,这种往往是单打独斗;有时在冲突发生后相互不服气,勾结社会闲散人员或者其他曾经的同学,有预谋、又准备地使用器械群斗群殴;也可能在盘问过程中用烟头烫伤对方,实施报复,造成人身伤害。 4.掠夺财物。肢体冲突结束后,有时占上风者会采取进一步的欺凌方式,如损坏东西、抢走手机、勒索钱财等。有时会找各种借口要求另一方强行请客吃饭、抽烟、酗酒等。 5.羞辱人格。有些欺凌行为会采取极端类似“冷暴力”方式,要求对方当众脱掉衣服、鞠躬道歉、写保证书,有些采取让对方喝脏水等极其恶劣的违法手段。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欺凌行为会造成双方的心理扭曲、人格缺陷、交往障碍、成绩下滑。长期遭受凌辱者,会产生自卑、自责、自残乃至自杀,也会以极端的方式实施报复。 二、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 欺凌行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互动状态。下面从“欺凌者”“受伤者”两个角度进行心理成因分析。 从“欺凌者”的角度来说: 1.认知偏差。大多数欺凌者往往在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在人生观、荣辱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认知偏差,比如分不清楚大胆与勇敢、逞能的关系,把称兄道弟、拉帮结派、惹事生非、打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误认为张扬个性。 2.情绪激动。尚处在发育期的高中生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往往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能冷静思考、协商解决,成了学生间发生欺凌行为的导火索。再加上学习压力比加大,情绪烦躁,遇事容易冲动而不计后果。 3.个性扭曲。个性扭曲表现在狭隘、自私、冷酷、残忍等,在交往过程中,个性扭曲的学生攻击性倾向比较明显,在以强凌弱、仗势欺人、伤害他人的消极行为中反而体验畸形化的快乐。 4.心存侥幸。如果在某次欺凌行为发生后得不到及时的批评、惩戒、处罚,他们会心存侥幸、为所欲为、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目无法纪,继续参与欺辱他人的活动。 5.好奇模仿。高中生的江湖习气和“暴力崇拜”现象日趋明显。相对于书本的说教,游戏和影视文学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了部分高中是的道德和价值评判。由于好奇模仿,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学生心底播种对邪恶的认同和膜拜。 从“受伤者”的角度来说: 1.自卑心理。之所以受人欺凌,有些身材瘦弱、个子矮小,缺乏反抗意识;有些亲情缺失、不善交往,缺乏应变能力;有些没有特长、成绩不好,觉得底气不足。这类学生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同学争辩,在交往中处于群体的劣势地位。 2.自责心理。人们常说“孤掌难鸣”。有些受害者在受到他人的凌辱后,为不该说的某一句话,不该干的某一件事,不该发生一次碰撞而悔恨自己,不敢辩解、说理、反抗,这种自责心理,为再次受人欺凌留下了空间。 3.胆怯恐惧。有些学生遭受他人欺凌后,感觉丢掉了面子,情绪一落千丈,会产生焦虑、抑郁、胆怯、害怕、恐惧、强迫等情绪障碍,神经高度紧张,有时会做恶梦。由于胆怯恐惧,害怕对方报复,也不敢将发生的事情向家长、老师及时告知,进而助长歪风邪气。 4.报复心理。有些学生遭受凌辱后,会产生极其强烈的报复心理,特别是感觉关系要好的朋友欺辱了自己,反目成仇,产生邪念,私藏携带刀具等钝器伺机报复。 基于以上心理原因,高中生之间的欺凌行为表现出交互性、团伙性、突发性、隐蔽性、反复性、攻击性、危害性等特点,为有效预防此类问题行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三、预防欺凌行为的教育对策 1.重视人际交往教育。学会交往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要在学习生活中,老师可以围绕 “我们是一家人”“珍惜友谊,感恩同窗”“谨慎择优,文明交往”“诚信做人,冷静处事”等主题,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正确引导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帮助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避免相互妒忌、争风吃醋引发的欺凌行为,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