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献检索综合的实习报告
中医药文献检索课综合实习报告
(个人完成)
课题中文名称:中医治疗哮喘
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sthma
姓名: 学号:
专业: 医学信息工程 导师姓名: 孙玲 教授
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成绩:
湖北中医学院文献检索教研室
二O一四年
一、课题拟解决的问题
中医学在中国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利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可谓博大精深,中医治疗哮喘历史久远,早在2000多年前的枟黄帝内经枠就有记载,历代医家对其认识又各有不同。现通过对哮喘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等资料进行挖掘整理,从而总结出中医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案。哮喘属中医学哮病范畴,由于宿痰伏肺,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动而发作,导致痰壅气道,肺之宣降功能失调,气道狭窄急而引发的痰鸣气喘之疾。因此,适当合理的利用中医治疗哮喘可以达到缓解病情甚至治愈的功效。
二、课题中词汇的解释
哮喘: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产生,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 HYPERLINK /view/893694.htm \t _blank 喘息、 HYPERLINK /view/930684.htm \t _blank 气急、 HYPERLINK /view/271999.htm \t _blank 胸闷或 HYPERLINK /view/43167.htm \t _blank 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凌晨发作、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出现反复发作的胸闷、气喘、及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在发作前常有鼻塞、打喷嚏、眼痒等先兆症状,发作严重者可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有时咳嗽为惟一症状(咳嗽变异型哮喘)。在夜间或凌晨发作和加重是哮喘的特征之一。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有些症状轻重可自行缓解,但大部分需积极处理。发作时出现两肺散在、弥漫分布的呼气相哮鸣音,呼气相延长,有时吸气、呼气相均有干啰音。严重发作时可出现呼吸音低下,哮鸣音消失,临床上称为“静止肺”,预示着病情危重,随时会出现呼吸骤停。哮喘患者在不发作时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慢性持续期是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临床缓解期是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持续3个月以上。
中医: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 HYPERLINK /view/61891.htm \t _blank 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 HYPERLINK /view/707622.htm \t _blank 生理、 HYPERLINK /view/953210.htm \t _blank 病理以及疾病的 HYPERLINK /view/135993.htm \t _blank 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 HYPERLINK /view/50819.htm \t _blank 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 HYPERLINK /view/267551.htm \t _blank 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 HYPERLINK /view/77828.htm \t _blank 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 HYPERLINK /view/14724.htm \t _blank 中药、 HYPERLINK /view/26752.htm \t _blank 针灸、 HYPERLINK /view/40265.ht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