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容提要;3.1 概述
3.2 纵坡及坡长
3.3 竖曲线
3.4 爬坡车道
3.5 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
3.6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定义:是指在纵断面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 用的最大坡度值。
影响因素:
汽车的动力特性:爬坡能力。
道路等级:
自然条件: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车辆安全行驶
工程、运营经济性;注:1. 设计速度为120km/h、l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2.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3.四级公路位于海拔2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的路段,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在高海拔地区,困空气密度下降而使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汽车的驱动力以及空气阻力降低,导致汽车的爬坡能力下降。另外,汽车水箱中的水易于沸腾而破坏冷却系统。
《标准》规定:位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 表 3-4 的规定予以折减。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定义:合成坡度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即流水线方向。;合成坡度指标的控制作用 :
控制陡坡与急弯的重合;
平坡与设超高平曲线的配合问题。 ;;;; 定义: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一)竖曲线的作用:
(1)缓冲行车:以平缓曲线取代折线可消除汽车在变坡点的突变,缓和纵向变坡处动量变化而产生的冲击缓冲作用。
(2)保证公路纵向的行车视距:
凸形:纵坡变化大时,盲区较大。
凹形:下穿式立体交叉的下线。
(3)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视线诱导和舒适感。;(二)竖曲线设计的一般要求
(1)宜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
(2)同向竖曲线应避免“断背曲线”
(3)反向曲线间有直坡段连接,也可径向连接。
(4)竖曲线设置应满足排水需要。;(三)竖曲线半径的选择
(1)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
(2)在不过分增加工程量的情况下,宜采用较大的半径。
(3)结合纵断面起伏情况和标高控制要求,确定合适的外距值,按外距控制选择半径。
(4)考虑相邻竖曲线的连接,按切线长度选择半径》
(5)过大的半径将使竖曲线过长,对施工和排水不利。
(6)对夜间行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考虑灯光照射方向的改变,选择半径应适当加大。(思考:为什么?);;;;;;;定义:为了在长陡的路段上,将大型车、慢速车从主线车流中分离出去,从而提高主线车辆的行驶自由程度,以增加该路段的通行能力而设置的附加车道。; 《规范》规定:四车道高速公路、四车道一级公路以及二级公路连续上坡路段,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在上坡方向行车道右侧设置爬坡车道:
(1)沿连续上坡方向载重汽车的运行速度降低到下表的容许最低速度以下时。
(2)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
(3)经设置爬坡车道与改善主线纵坡不设爬坡车道技术经济比较论证,设置的效益费用比、行车安全性较优时。;思考:对向六车道或八车道的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可不另设爬坡车道,为什么?;;;JD5 R= Ls=;;JD5 R= Ls=;JD5 R= Ls=;JD5 R= Ls=;JD5 R= Ls=;;比例尺:横坐标采用1:2000(城市道路采用1:500~1:1000)
纵坐标采用1:200(城市道路为1:50~1:100)。
纵断面图组成:;;;;;;;(1)平面直线与纵面直线组合(纵坡不变的直线) ;(2)平面直线与竖曲线组合要素 (凸型直线、凹型直线) ;(3)直线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2)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的均衡;(2)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的均衡;(3)要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1)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视景观要求,尤其在规划和选线阶段,比如对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区、文物保护区等景点和其它特殊地区,一般以绕避为主。;(2)尽量少破坏沿线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3)应能提供视野的多样性,力求与周围的风景自然地融为一体。;(4)不得已时,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加以补救。;(4)不得已时,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