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绪论.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产业转移:;思考:;找出青岛、北京、深圳的位置:;思考答案 1、 a、b、c的原料地均来自加工地之外的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加工地均在国内,产品市场在日本、欧美和中国广大地区。 (目的:为了选择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最优区位,减少生产成本、扩大销售规模,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2、 a、 c 、 低廉的劳动力 b、 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3、a、近原料供应地、产品销售市场;良港,交通方便;低廉、丰富、高素质的劳动力; 老纺织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一、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思考答案: 1、工业化之初,资金缺乏,技术、管理落后,但劳动力丰富且低廉。 2、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逐次转移。 3、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否。西部的资源、国家的优惠政策。;2、内部交易成本; 从内部交易成本来看,发达国家为什么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 纺织和服装工业的跨国生产一般先向工资较低的邻近国家转移。请依据下表资料判断:;1、区位条件优越,交通方便,运输成本就下降;工业基础良好,投资环境就比较有利,在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投入的资金就少,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自然就降低了。 2、基础设施、服务、优惠政策。;3、市场因素;据图思考P89:1、2、两题思考题;;阅读分析: 设立研发机构: 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更快捷地实施本土化战略。;读某跨国公司家用电器工厂地理转移示意图,回答问题: (1)、简述该跨国公司的生产布局2000年和1999年相比的主要变化。 (2)、分析影响该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投资厂的主要因素。;主要变化: 生产工厂由墨西哥(墨西哥城)转移到中国(上海); 产品以出口为主转为内销为主或将工厂设到市场所在国家)。;主要因素: 占领中国市场,利用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4、其他影响因素;小结: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品成本大幅提高,产品竞争力下降。 2、升值后,产品价格提高,销售量下降,出口主导型企业生产呈停滞或下降趋势,导致向海外投资,进行“现地生产”的浪潮日趋旺盛。 3、加速工业结构的调整。 4、使日本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生产受劳动力价格、数量的长期制约。;5、向日本北部、南部、海外扩散。 6、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向高层次化,传统工业在国内出现停滞或下降趋势而向海外转移生产据点,这会使国内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导致大量工人失业。 ;(1)近年来,珠江三角洲产业群挥师粤北、粤东、粤西山区,其考虑的布局因素是: 双选题( ) A 劳动力 B 环境 C 土地成本 D 原料;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对发达国家来说: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分工与合作 不同阶段的产业 产品生产过程; 1、 一、二级发达国家:开发期、增长期。 三、四级欠发达国家:成熟期。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1、水俣(yu)病事件 1953 1956年 ;2、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3、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1)对转移国: 增加失业人口 2)对转移对象国:缓解就业压力; 中国社科院宋泓近日撰文认为,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四大新的趋势。第一,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转化。第二,非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引人注目。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第三,生产能力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第四,生产能力转移既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就机遇而言,生产能力的转移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人口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以现有的能力水平参与国际市场的可能。这种转移还有利于在发展中国家形成集聚效应,同时,在外国企业的帮助下学习工艺和产品创新技能,逐步升级制造能力,促使产业快速成长。;1、日本产业向国外转移,国内出现“产业空洞化”问题,国内由于生产困难,造成裁减员工,失业率上升,市场萎缩。此外,外迁或外建导致企业生产技术的下降,削弱产品的竞争力。 2、(1)当时是二战后的经济恢复期,两国经济工业基础较薄弱,由于轻工业周期短,资金周转快,恢复易见效,两国都具有大量高素质低廉的劳动力,所以-----。;(2)不正确。珠三角、浙江能源、原材料缺乏,没有发展重化工业的基础,今后应充分发挥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