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章 物位及厚度检测综述
第4章 物位及厚度检测;第4章 物位及厚度检测;第4章 物位及厚度检测;第4章 物位及厚度检测;第4章 物位及厚度检测;4.2 电容式物位计;4.3 微波式传感器;一、微波传感器的组成
微波振荡器和微波天线是微波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微波振荡器的器件有速调管、磁控管或某些固体器件。
由微波振荡器产生的振荡信号需要用波导管(波长在10cm以上可用同轴电缆)传输,并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常用的天线有喇叭形天线、抛物面天线和介质线等。 ;4.3 微波式传感器;二、微波传感器工作原理
微波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可认为是一个微波场。其它部分可视为一个转换器和接收器,如图所示。
; 1.反射式微波传感器
反射式微波传感器是通过检测被测物体反射回来的微波功率或经过的时间间隔来测量被测位置、厚度等参数。
2.遮断式微波传感器
遮断式微波传感器是通过检测接受天线接收到的微波功率大小,来判断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有无被测物或被测物体的位置与含水量等参数。
;4.3 微波式传感器;四、微波液位计
微波液位计原理如图所示,接收天线接收到的功率Pr为 ;4.3 微波式传感器;4.3 微波式传感器;4.4 超声波物位及厚度检测 ;1. 次声波的特点及应用
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人们的听觉下限(20Hz)的声波。例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等所含能量巨大的自然现象及核爆中都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传播的特点是,能量衰减小,易受重力影响;在空气中传播易引起空气分子的振动,使部分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次声波由于受重力影响,主要是沿地面传播,因而次声波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
次声波常用于探测波源(如爆炸点)的位置、预测火山爆发、雷暴及异常的气象变化等。
;2.超声波的特点及应用
频率高于人们的听觉上限(20000 Hz)不能再激起听觉的声波叫超声波。由于超声波的波长很短,所以只能是近似地做直线传播.超声波与一切波一样会发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超声波与介质间因相互作用而发生一系列的物理或化学变化。
超声波引起的效应很多,主要表现是,介质中的质点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做受迫振动,产生机械效应,会使悬浮粒子凝聚;强度很大的超声波能引起物体破碎;超声波可用做清洗、乳化,以促进化学反应,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声探伤、测距,医学上广泛应用的超声波诊断成像(B超)等等。现在,超声波与电磁辐射、粒子轰击已成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三大重要手段.
;二、超声波的物理特性;三、超声波的衰减 ; 4.4.2 超声波传感器 ; 等于压电材料的固有频率时会产生共振,此时产生的超声波最强。
压电式超声波接收器是利用正压电效应原理进行工作的。当超声波作用到压电晶片上时引起晶片伸缩,在晶片的两个表面上便产生极性相反的电荷,这些电荷被转换成电压经放大后送到测量电路,最后记录或显示出来。
; 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结构图 ; 超声波的波型 ; 4.4.3 超声传感器测物位;由图中可看出,超声波传播距离为2H,波的传播速度为v,传播时间为Δt ,则:
H的测量一般是用接收到的信号触发门电路对振荡器的脉冲进行计数来实现。;超声波法测厚常用脉冲回波法,测厚原理如图所示:;超声波测厚仪AR850;基于89C2051的超声波测距仪的设计;核辐射传感器是根据被测物质对射线的吸收、反散射或射线对被测物质的电离激发作用而进行工作,核辐射传感器是核辐射式检测仪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进行测量的。
核辐射传感器一般由放射源、探测器以及电信号转换电路所组成。它可以检测厚度、液位、物位等参数。; 4.5.1 放射源和探测器;4.5 核辐射物位与厚度检测;4.5 核辐射物位与厚度检测;1.电离室
2.闪烁计数器
;4.5.2 测量电路
常用的测量电路有电离室前置放大电路和闪烁计数器的前置放大电路,电离室前置放大电路如图所示。 ;4.5.3 核辐射厚度计
; 4.6.4 核辐射液位计;本章小结
掌握声波的特性,超声波的发射原理、接收原理,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