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阶制度.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

PAGE  PAGE 27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 篇一: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 科举制前中国的官吏选拔制度 摘要:我国古代对人才的选拔经历了多种不同的形式。原始社会主要是选贤与选能。自阶级社会始,王位传承的主体形式是世袭制。这种“选拔”机制以血缘为唯一标准,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军功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这些制度中,有和王位继承制同出一宗的世袭的选拔体系,如世卿世禄制和九品中正制;也有着具有封建选拔性质的用官体系如:察举制、征辟制和科举制。 关键词:选拔制度,阶级社会,选拔体系。 一、原始社会的”选贤与选能” 人类社会诞生以来,选拔人才一直是各种不同社会形态、社会团体所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形成一定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结构以进行生产和生活,解决这些问题,就必然要选择比较适当的管理人员,也就是首领。这样就产生了选择、考察、任用人才的问题。首领是怎样产生的?《礼记·礼运》篇:“选贤与选能”1。“与”通“举”。这里的所谓选举,就是指国家产生以前的原始社会民众选举首领的情况。原始社会在人才选择上采用“以唯贤选举”的原则实行”选贤与选能”的民主制度,通过民主选举,推选出有经验有能力、有威望并为全体成员所信赖的人,来充当氏族部落的组织者、管理者、保卫者。典型的有尧、舜、禹的“禅让制”。《礼记·礼运》篇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说明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活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选举是建立在一个为民、为公的基础上的,选拔出的人才没有任何特权,他主要负责所带领生活在一起的人群的生活与生产活动,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原始社会,选贤任能成为推举首领的主要方式,并长期存在于氏族社会。被推举为联盟首领的接班人,除了才能出众,其道德高尚也是被考虑的重要因素。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是相吻和的。 二、奴隶社会的“亲贵合一”和“世卿世禄制” 国家产生以后,选举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就“大人世及以为礼”3了,从夏到清君主世袭这一点是始终没有变的,对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影响巨大,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传统世袭制及社会资源分配形式。奴隶社会君主左右的大小官吏,均由同姓或异姓奴隶主贵族充任,如无大的过失,则父死子继,代代相传,各官并有赏赐采邑作为俸禄,从而构成所谓“世卿世禄”制度。奴隶社会的选举办法往往是奴隶主贵族选举他的亲属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授以不同的高低官职,这种用亲人出任官员的选举制就是“亲贵合一”,如《礼记·礼运》载:“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4,某些奴隶主统治者为了使国家机器有效地运作,具体说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实行“举贤能”的特殊措施,从卑贱者甚至奴隶中选拔人才让他们参与政权,如商代的伊尹,傅说就是君主在奴隶中挑选的: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爵位和官职是世袭的,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才是挑选士来担任的。西周的士是贵族的最低层,是军队的骨干,是武士的通称,经过策命,取得低级爵位(士)和低级官职的,叫做命士,最初的一级叫一命。士的基本办法是“乡举里举”。乡,是贵族居住区的行政单位,主要在城内和近郊;里,是基层的居民点,大多是按族来划分的,乡官的推荐要以族人的评论为基础,被乡里推选出来的人称“秀士”,“秀士、经一级级推荐由诸候贡献于天子,天子认可后放入大学学习。学成后,天子考其射艺,然后授予官爵,选秀士的主要标准是“德”,行“道艺”,但西周时期的选士,范围是很有限的,这些低级官员不能世袭,因此说,奴隶社会选举制度带有很大的封闭性并成为国家机器的腐蚀剂。国家产生以后,选举制度成为统治者为稳固其政权的工具。 三、春秋战国的招聘、养士和军(事)功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世袭官职的制度基本上被废除了。除君主以外,其他官职都不能世袭,而由君主随时任命或撤换,选拔官吏的途径有: 1.招聘。各国君主为了在政治斗争和军事兼并战争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莫不以“礼贤下士,招聘贤才”来选拔官吏这种选拔官吏的方法叫“招聘”。《管子》中说:“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能而不使,殆”,所以“备长在乎任贤”5(长远大计在于选贤任能)。典型的如在秦国成功实行变法的商鞅。 2.养士。由于私学的兴起,涌现出数量众多的知识阶层,其中有很多是贵族的后裔,也有庶民出身的,通称为士。战国时期的士,主要指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与西周的武士有区别,由于是战争年代需要大量人才,各国君主、封君、宰相等大都采取养士的办法,养而备用。士的来源有推荐、自荐等不同的途径,这些人虽然没有官职,但他们随时可能被授以官职。如孟尝君门客三千。 3.军功制度。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也从军功中选拔官吏:李悝的“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6 。商鞅制订军功爵

文档评论(0)

1045141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