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的制度规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本思想的制度规范

PAGE  PAGE 25 民本思想的制度规范 篇一:黄宗羲民本思想 [内容提要] 本文从《明夷待访录》入手,重新审视黄宗羲的政治法律思想,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其产生的背景,深入分析其自身特征,并对近年来出现的对黄政法思想“新民本”的定位做出评价,旨在论证其与传统民本间藕断丝连的复杂关系。本人认为黄的政法思想可定位为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的“过渡形态”——这种过渡基于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而非指传统民本可以自发地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与传统民本和近代民主思想同时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交叉。 [关键词]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过渡形态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古藏室史臣、双瀑院主持、改斋等,学者多称其梨洲。浙江省余姚县黄竹潽人,于顾炎武、王夫之同成为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与孙夏峰、李二曲并称为“国初三大儒” 世人对黄宗羲多有赞扬之辞。蔡元培曾言:“黄梨洲氏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 ;陈天华将黄的地位抬得更高:“明末清初,中国有一个大圣人,实孟子以后的第一个人??他著的书有一种叫《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的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 ;孙中山亦曾将此书作为鼓励民众反清情绪、传播革命思想的载体并将之赠送给日本友人 。 黄宗羲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文人陶望龄曾将时局形象地比为“漏舟泛江湖”。黄宗羲一生著作颇多,其所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便选前人的著作(主要是宋元明三代的名人名言以及乡人遗著),有十余种,一千余卷,一千万字以上。??另一类是黄宗羲亲自撰写的著作,又一百余种,三百余卷,字数在三百万字以上。” 其政治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 《明夷待访录》写作始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完稿于1662年(康熙元年)。今本注原君、原臣等二十一篇。近年又有黄遗著新发现,如“文质”、“封建”等两篇。百年来,围绕此书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有清一代将之列为禁书,当今学界多对其褒扬有加,典型的如侯外庐先生直称其为中国十七世纪的“人权宣言” 。 明清之际的政治法律思想,尤其是黄宗羲的政治法律倾向向来是学界谈论的焦点。总的来说,国内学术界大体存在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黄的政法思想仍属传统民本思想范畴;第二种观点认为黄的政法思想已经超越传统民本的界限,而归于民主思想行列。第三种——同时也是本人所持观点,认为黄的政法思想界于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之间,属于两者间的一种过渡。接下来,本人试透过黄的饱受争议的著作《明夷待访录》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政治法律思想。所谓重新审视是指本人认为黄的这种“过渡形态”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与传统民本和近代民主思想同时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交叉——这种交叉十分模糊以至于不管哪种单独将之归类的做法都没有十足充分的依据。此处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的定位有“新民本”之说 ,本人认为这种界定应作进一步的探讨:既然是“民本”,即使是有了“新”的因素,其本质上还是应当归入传统民本思想的行列——其提法本身就有类似“白马非马”的哲学诡辩的嫌疑,从而使持有此种观点的学者们在不得不论证黄的思想中不可忽视的近代型或称先进性的部分时陷入不可避免的前后矛盾的困境。朱义禄先生在其所著《黄宗羲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从文化的角度对黄的思想作出了多方位的探讨,在坚持黄的思想具有相当的先进性的同时,又可观地评价了黄身上所具有的不可磨灭传统、保守的印迹,而最 终将黄的政制法律思想定位为“激发民主主义与民主意识的酵母” 。这一“酵母”的定位于本人所要探讨的“过渡形态”颇有相通之处。 一 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的区别 传统的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的思想肇始于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与其呼唤君主专制以平息动荡进而达成“治天下”的社会呼声是相吻合的。自周公以下,孟子等人均对民本思想有过系统的描述,然而不管是“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还是“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或者是其他的容易使人将之与近代民主的“主权在民”相联系甚或混淆的标语性的说法——不管这些标语以什么样的字眼出现,均仅是肯定了民乃政治的价值前提和根本目的。这样的说法其意义在于提醒、警告统治者重视民众的心声,其最终落脚点仍在于巩固国家的统治秩序,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回顾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不论是“法家”,还是“儒家”, 还是其它学派,其各自的学说——有可能相互之间存在较大的冲突,都是作为一种君主用以稳定国家秩序的手段出现的。本质在于一种自上而下的“替民做主”而非“让民自主”。君主历来凌驾于这些制度以上,是国家统治的主体,而这一点是与西方法制的初始阶段即提出的“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所想达到的状态是截然不同的。张师伟先生对此的精辟论断是“民本与专制一体两

文档评论(0)

1045141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