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
五、“实践”范式的确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首次阐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写于1845年大约4-7月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由马克思恩格斯写于1845年7-11月至1846年6月)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第二次也是最终转变即告别人本学唯物主义和哲学共产主义的划时代标志,也是他们从实践范式出发,建构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共产主义哲学基础的奠基性成果。
《提纲》和《形态》尽管在当时未能公开问世,但它们为进一步制定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方法和工人运动的革命纲领提供了根本条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首批代表性文本,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一)写作背景;马克思同卢格的决裂(《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神圣家族》中的新思想;马克思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历史解说;同人本主义历史观拉开距离:与恩格斯的微妙差异;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证——向科学论证转化的萌芽;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证——向科学论证转化的萌芽;《神圣家族》:对费尔巴哈的“最后崇拜”和哲学共产主义的“短暂蜜月”;对费尔巴哈的“最后崇拜”;比较:恩格斯后来的回忆(《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1885.1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的内在根据——《评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5.03? );批判李斯特经济学的唯心主义,肯定英法经济学的科学性;批判李斯特经济学的唯心主义,肯定英法经济学的科学性;批判李斯特经济学的唯心主义,肯定英法经济学的科学性;人本主义范式的消解:生产过程内在矛盾的提出;人本主义范式的消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首次科学论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的外在刺激——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1844.11 );施蒂纳“唯一者”的局限;倍尔西阿尼与青蛙;施蒂纳的“独自性”;恩格斯论及施蒂纳的两封信——《致马克思》( 1844.11.19;1845.1.20);施蒂纳《唯一者》对马克思的影响——马克思回信内容的推测;恩格斯的第二封信;马克思写作批判施蒂纳的书的打算;《笔记本[记事本]中的札记》(“四行字”);巴加图利亚;《维干德季刊》第2期;赫斯《最后的哲学家》(1845.05);赫斯《最后的哲学家》(1845.05);赫斯《最后的哲学家》(1845.05);赫斯《最后的哲学家》(1845.05);赫斯《最后的哲学家》(1845.05);赫斯《最后的哲学家》对马克思的影响;《维干德季刊》第3卷;对《维干德季刊》 2、3卷的最初反应;《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留存情况;《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留存情况;英格·陶伯特上世纪末公布的一则史料(马克思没有留传下来的三封信);英格·陶伯特上世纪末公布的一则史料(马克思没有留传下来的三封信);马克思的《声明》;恩格斯文章的“意外”中断;《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动因和成书过程的四个阶段(一个推断);《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中马克思与赫斯、恩格斯的关系;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的两个特点:对象是思潮而不是个别人;批判同时是自我批判(第二卷引言);“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社 会 主 义 观 及其 哲 学 基 础(第二卷“引言”+第四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第二卷“引言” );(二)内容提要;(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Ⅰ)“实践”范式(第1条);《提纲》第1条的三层含义;(Ⅱa)哲学主题的转换:历史观[社会和人](第3、4、6、9条);《提纲》第3条;《提纲》第3条:历史观的基本矛盾;《提纲》第3条:历史观的基本矛盾;《提纲》第4条:社会结构 ;《提纲》第6条:人的本质;《提纲》第9条:历史观小结;(II)▲传统哲学的改造:意识论[社会存在和意识](2、5、7、8);《提纲》第2条;《提纲》第2条:意识观的基本矛盾;黑格尔对“真理”的理解;列宁哲学思想的最高峰;《提纲》第5条:认识论;《提纲》第7条:意识形态论;《提纲》第8条:意识观小结;(III)哲学归宿(第10、11条);“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 《提纲》第11条;(乙)《德意志意识形态》;1、两种观点的对立: 物质生产和意识形态(新历史观的出发点和概述);两种根本对立的出发点;社会的自然前提和实践本质;“出发点”的涵义;“出发点”的涵义;“生产的三个因素”和“历史的四个因素”;“生产的三个因素”和“历史的四个因素”;“生产的三个因素”和“历史的四个因素”;社会关系的条件、方式和目的“无关紧要”是局限性吗?;新历史观概述;2、社会结构的两个层次: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新历史观的理论内容之一)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重型车辆事故救援培训.pptx
- 六年级家长会方案最新.pdf VIP
- 久保田D722发动机零件图册.pdf VIP
- 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英)(202210).pdf VIP
-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第三版)卢卓群-第四章.pptx VIP
- 《水浒传》导读封面+第一周任务卡.docx VIP
-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与运维》 课件 第31-32讲-点焊机器人.ppt
- 北大荒精神专题讲座党史学习教育课件.pptx VIP
- 2024年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PPT课件.ppt VIP
- Find_My_Network_Accessory_Specification__Developer_Preview_R3-高清版操作说明.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