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社会态度;第一节 态度概述; 2.态度的情感成分
一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
3.态度的行动成分
一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对行为的影响;
一是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三、态度的特点
1.习得性
2. 指向性
3.稳定性与持续性
4.简单性与复杂性
;
1.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
尽力发展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
2.自我防御功能
需要自我价值确立并不受威胁
3.价值表现功能
通过表明态度,来显示自己的价值
4.认识功能
认识世界的导向系统;
五、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
1.拉皮埃尔挑战
(1)研究的目的。种族歧视态度与种族歧视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2)现场研究。 带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游历美国
(3)问卷调查。6个月后,分单问题和多问题;
2.态度与行为一致的证明
(1)民意测验。民意测验结果很准确,说明用正确的方法,确实了解态度,那么通过态度来预测行为是可能的。
(2)具体态度与具体行为的对应性
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
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3)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
①行为本身是否可以实施:
态度指向的目标和行为目标是否一致;
情境是否制约态度行为的发生;
行为测量与态度测量在时间上是否同步。
②态度本身的因素:
维度:强硬的,有深度卷入的,高外显度,居于个人态度系统和价值系统核心价值的态度与行为有较高的一致性;
成分:认知与情感成分高度一致的态度可能预测行为。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一)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
1.需要的满足与否是态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对人影响深刻的生活经验,尤其是情绪性的生活经验,也会影响人们对某一类事物的态度的形成。
(二)知识。个体对某些对象态度的形成,受他对该对象所获得的知识的影响。 同自己没有直接关联的对象,有关态度的基本倾向是知识性的。
(三)家庭。个体幼年在家庭生活中所受到的教育和抚养对其态度的形成以及以后态度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四)群体。参照或隶属群体可以在各个不同层次上影响人们态度的形成。
(五)文化因素。文化作为人们社会化的大背景,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态度的形成。
(六)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遗传因素确实对态度有一定的影响;男女对于不同的问题,态度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 ;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1.认知平衡理论的基本思想
海德认为,相互联系的事物组成了一个单元或系统。如果单元内各个方面的动力特征是相同的,则它处于平衡状态,不存在引发变化的压力。如果单元内各成分不能协同存在,则单元处于不平衡状态。状态不平衡的单元内会存在压力,使认知组织发生变化,以实现平衡状态。
2. “P―O―X”模型
3. 单元或系统的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运动时,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尽可能少地付出人际情感联系的代价来实现平衡。 ;
各种平衡和不平衡状态
;(三)认知失调理论 ;第二、费斯廷格指出认知不协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1.逻辑的违背。
2.文化价值的冲突。
3.观念层次的冲突。
4.新旧经验的矛盾。;第三、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度受下列因素影响:
(1)失调程度取决于个体所具有的失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比例。
(吸烟致癌,我每天吸一包烟);
(吸烟致癌,我每天吸一包烟,被动吸烟伤害家人);
(2)失调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体的重要性有关—正比。
;第四,解决认知失调的办法。
1.改变行为,使行为符合态度的认知。
如:吸烟有害健康,我戒烟了。
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如把“吸烟有害健康,我每天都吸烟”改为“有许多吸烟的人身体仍然很健康,我每天都吸烟”,这样便协调一致了。
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失调关系。
如:“吸烟有害健康,我每天都吸烟”再增加一条认知:“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头脑清醒,提高工作效率”——(与后者一致)。;(四)自我知觉理论
1.贝姆
2.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的态度。
(五)自我确认理论
1.斯蒂尔
2.人们并不总是特别在意他们认知间的一致性,而是很介意维持他们的自我价值。
;二、态度改变模型;1.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
(1)中心路线:对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理性加工
(2)边缘路线:直接接受说服现象
图16-2 精加工似然模型
;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0章化学实验第2讲定量型实验和探究型实验浅析.ppt
- Fluent_UDF用户自定义函数浅析.ppt
- 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复习(新版)新人教版浅析.ppt
- 北京日讯天线知识浅析.ppt
- 2017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Unit1Friendship浅析.ppt
- FMEA讲义浅析.ppt
- 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2016浅析.ppt
- 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沁园春浅析.ppt
- 2017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Unit2Cloning浅析.ppt
- 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1.3.1.2《函数的最大(小)值》(新人教A版必修1)浅析.ppt
最近下载
- 2025年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毕业生(四)【13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最新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一套.docx VIP
- 外研版高中《英语》(新标准)必修二Unit6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附作业设计.docx
- 毛概电子书.doc
- 紫外线钣金灰行业报告.pptx
- 外研版高中《英语》(新标准)必修二Unit5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附作业设计.doc
- CQC13464225-2024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安全与性能认证规则.pdf
- 外研版高中《英语》(新标准)必修二Unit1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附作业设计.doc
- 洪洞悦昌煤业副斜井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
- (四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数学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