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气壮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docVIP

理直气壮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理直气壮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doc

PAGE  PAGE 11 理直气壮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警惕“无根之国”的阴谋      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大都是在欧洲留学的;中国新一代崇洋派,大都是从美国回来的。中国到欧洲留学的,许多人都更加爱自己的祖国了;中国到美国“转了一圈”的,相当一部分人变成了数典忘祖、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   这些年,中国国内形成的一股浮躁之风,固然与“新国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不无关系;“没有文化、没有祖宗的、浅薄的野蛮人”(许多具有欧洲贵族血统的人们的口头语)――美国人及其崇美派在中国的甚嚣尘上的鼓噪,所起的作用更大、更恶劣!   我们的评论也好,贬斥也好,恶骂也好,都可以“不予理睬”,最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让我们来听听美国现代派“概念艺术”祖师约瑟夫?科苏斯(J.kosuth)的这番话吧:   “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真正的国族个性,我们将现代主义本身作为我们的文化。我们以出口我们的地方主义,改变变形了其他文化,并赋予这种混乱以一种“普世性”的外观……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唯一的地理渊源,我们倾向于将自身定位于一种时间的位置――这个世纪,而不是定位于大地上的某个地方。我们出口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麦当劳、可口可乐、希尔顿酒店等。由于各国族文化纷纷退却让给我们地盘,它们最终失去了对自己生活有意义的机制的控制,由此变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依附于我们。”(转引自何清:《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由一个在文化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国族个性”却又时刻都在急切地窥探、觎睨,不断地干涉、侵略别国的美国掀起的“全球化”浪潮,已激起了全球更大民族主义浪潮的反弹!我们不能以狭隘、短视的民族主义参与这种反弹,不能以“反击”、“报复”的幼稚情绪,更不能以政客、奸商的投机心态,而应以古今中外艺术发展史所告诉我们的经验教训、以当代中国歌剧艺术家的良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客观、辨证、坚定地应对!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有句名言,可为警示:“一个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的民族,最终会沦为被奴役的民族。”      二、向“有根之国”学习      冼星海的老师――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杜卡斯看了冼星海的单簧管奏鸣曲《风》之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它固然显露出了你的才华,但如果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品来要求,它还没有你自己独创性的风格,还没有那种以特有的含蓄和深沉来表达你们东方人巨大的热烈感情的民族风格。……不能老让西方人来写你们东方的音乐。”(马可:《冼星海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2月第2版)   中国的近现代音乐教育是在以欧洲人为骨干教师、以欧洲乐理为基本教材的基础之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欧洲人的爱国、“爱(欧)洲”之情令人起敬――无论离开自己的故土多远、多久,都保持着他们以自己为欧洲人的骄傲、以自己为“德、奥、英、法……”(国)人的骄傲;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尽心竭力地宣扬自己国家的文化。于是,音乐上的“欧洲中心论”便在中国扎根了。“谁不说俺家乡好”――欧洲人宣扬“欧洲中心论”,自然、合理,能怪人家吗?倒是我们自己该想一想了,该摆脱崇洋贬己的“欧洲中心论”,以一个真正中国人的自尊“由哲学、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了。在“德先生、赛先生”昂首而入后,艺术“科学化”给中国音乐艺术带来的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恐怕不仅仅是音乐方面需要反思……(《中国创新教育》2006年第5期拙文:《范雪〈由哲学思想看古琴与钢琴记谱〉的编者导语》)]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在七十四年前获得欧洲人颁发的“齐尔品奖”、中国歌剧《白毛女》最先获得苏联人设的“斯大林文学奖”而且最先被日本人改编为芭蕾舞剧……。   感谢欧洲人,感谢日本人,为我国培养了:蔡和森、朱德、周恩来、鲁迅、冼星海……一大批忠诚、坚定的爱国志士。   学习欧洲人,学习日本人,以自己为亚洲人骄傲、以自己为中国人骄傲!      三、牢记“艺术的真谛”      当思想苍白、精神萎缩、源泉枯竭之后,将“为艺术而艺术”(实质上是“为技术而技术”)作为唯一的追求便成了必然。   什么是艺术的真谛?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个从巴黎音乐学院建院之始至今仍无结果的论辩、争执。   在我们国家,如果单纯的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会讲得头头是道。然而,现实、实践……如何?   前些年,在此观念之下,将“变脸”从川剧艺术的母体中强行剥离出来,当作“把戏”;将音乐仅当作数字、结构游戏;甚至有一位靠写实发家的著名画家为了攀“写意”之龙、附“艺术”之凤,不惜摈弃操守,把自己过去画的爹妈之类的画,贬之为“那不过是过去时代的符号”……。   虽然“闹剧”也是剧,但在现实中,人们总是习惯地把它作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