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南文与玉溪诗——论李商隐四六文对其诗歌的影响.docVIP

樊南文与玉溪诗——论李商隐四六文对其诗歌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樊南文与玉溪诗——论李商隐四六文对其诗歌的影响.doc

  樊南文与玉溪诗——论李商隐四六文对其诗歌的影响 【 内容 提要】 四六文与诗赋的关系、樊南文与玉溪诗的关系,一些学者曾加以注意,但未作深入 研究 。本文从对偶、用典、虚字、句法以及绮丽委婉、富于象征暗示、富于情韵等方面,论析二者间的深刻联系,认为唐诗吸纳其它文体之长,不断出现大的 发展 变化。李白、杜甫代表初盛唐诗歌,对自汉魏至六朝以来赋体成分予以融化吸收,韩愈代表中唐,把散文成分带入诗歌,促成中唐诗坛新变,李商隐则代表晚唐,以骈文入诗,开辟了又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 李商隐 四六文 诗歌 李商隐是唐代诗坛大家,同时又是唐代成就最高的骈体(四六)文作者。四六文整齐华美,讲究对仗、声韵、词藻、用典,与诗歌特别是近体诗有不少相近之处。其间关系,在诗与四六文都很繁盛的当代,人们未必注意。后世读者可能有所注意,但这一 问题 有些不是单凭实证可以辨识,而是同时涉及体貌风神和审美特征等一些较虚的方面,因而不大容易深入认识和把握。李商隐一生写了大量四六文,而且多半是官场 应用 文字,对诗人来讲,究竟是徒然虚耗了时间精力,还是这种写作无论如何已经跟他写诗产生了密切联系,乃至深刻 影响 了他的诗风?对此加以研究,不仅可以更全面深入地把握他的作品,增进对文与诗这两种文体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且亦有助于透视一代文学在文体上呈现多元状态,而内中又有所沟通、互为促进的复杂现象。本文即打算就李商隐写四六文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从一个侧面揭示诗人能于唐诗中“自辟一境”的原因所在,并为有关文体学和文学史研究提供 参考 。 一 前代学者对李商隐文与诗关系的揭示 已故前辈学者周振甫先生在《李商隐选集前言》中曾对钱钟书先生提出“商隐以骈文为诗”作过介绍。他引用钱先生一封信里的话说: 樊南四六与玉溪诗消息相通,犹昌黎文与韩诗也。杨文公(亿)之昆体与其骈文,此物此志。末派扯晦昧,义山不任其咎,亦如乾隆“之乎者也”作诗,昌黎不任其咎。所谓“学我者病”,未可效东坡之论荀卿李斯也。 因为是书信,钱先生不大可能详引前人的话。钱先生极其熟悉古代典籍,他所说的“商隐以骈文为诗”、“樊南四六与玉溪诗消息相通”,应当不仅是凭他自身敏锐的 艺术 感受力,且亦有前人对他的启发。宋代王铚《四六话序》云: 世之所谓笺题表启号为四六者,皆诗赋之苗裔也。故诗赋盛则刀笔盛,而其衰亦然。 王铚强调的是诗赋对四六的影响,称四六为诗赋苗裔,前提当然是诗与四六消息相通。至清代,贺裳则云:“温、李俱善作骈语,故诗亦绮丽。” (《载酒园诗话·又编》) 指出温庭筠、李商隐因擅长骈文,而诗写得绮丽,是从与王铚相反的方向看到四六文对诗的影响。其后,方东树说: 义山《韩碑》,前辈谓足匹韩,愚谓此诗虽句法雄杰,而气窒势平。所以然者,韩深于古文,义山仅以骈俪体作用之,但加精炼琢造,句法老成已耳。 (《昭昧詹言》卷一) 方氏以《韩碑》诗为例,比较韩诗与李诗的差异,指出《韩碑》气势比较平,而精炼琢造,句法老成。认为所以如此,是由于韩以古文作用于诗,而商隐以骈俪体作用于诗。方东树是承认文对诗有影响,而且认为古文与骈文影响于诗的效果不同。 清人特别强调商隐诗受骈文影响的是何焯。何焯 时代 尚在方东树之前。《义门读书记》论商隐《镜槛》诗时云: 陈无己谓昌黎以文为诗,妄也。吾独谓义山是以文为诗者。观其使事,全得徐孝穆、庾子山门法。 韩愈以文为诗,自从陈师道指出后,为许多学者认可。何焯居然斥之为“妄”。而在否定韩愈以文为诗的同时,又强调商隐“以文为诗”,他的看法就更引人注目。他就李商隐用事,得徐陵、庾信门法作出论断 ① 。因徐、庾是骈文大家,所谓商隐“以文为诗”之文,则非散文,而是骈文。 钱钟书先生之论与何焯前后呼应,当然并非雷同。钱先生是承认韩愈以文为诗的,不同于何焯。而在商隐文和诗关系上与何焯认识一致。他明确将“文”界定为“骈文”或“四六”文,在表达上较何焯更为明晰准确。 以上征引,可见李商隐之骈文与诗互通消息前代学者已有发现。周振甫先生的《李商隐选集前言》在介绍钱先生“商隐以文为诗”之论后,曾有所说明,可惜只是就骈文与商隐诗歌在文采、音韵、典故方面举例作一些类比,未作深入论述。又,董乃斌先生专著《李商隐的心灵世界》第六章“非诗之诗”中指出“以骈文手法入诗乃是玉溪生诗的一大特色”,并在引了见于上文的宋人王铚的一段话后说:“具体到李商隐,却似乎应反言之:其所作诗歌,尤其是五七言律绝,皆为其四六之苗裔,或深受其影响者,故欲深知其诗,非研究其四六则莫办也。”强调欲深知李商隐诗,必须研究其四六,无疑是指踪发迹之论,但也是点到即止,有关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 “好对切事” 商隐《樊南甲集序》有云: 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后联为郓相国、华太守所怜,居门下时, 敕 定奏记,始通今体。后又两为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