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江,用美丽回答一切.doc
PAGE
PAGE 4
西江,用美丽回答一切
西江就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远远坐落在群山的怀抱中,一千两百户苗寨疏落有致地遍布在青翠的山间,它们有相同的青黑色的瓦片,有相同的黄色吊脚楼结构,它是一个遗世而独立的村落。
走进西江的时候,路过设在游方街靠水一岸的石碑,上面用红色大字刻着余秋雨先生的评语:用美丽回答一切。但当我完全走进去的时候却有些失望了,西江的商业味太浓太重。以白水河为界,循着游方街一直走,你会发现全是为了迎合游客而开的各色卖千篇一律银镯、民族风衣服的小店,街上到处是挥舞着小旗子的旅游团以及打着相同口号的苗楼旅馆。这里的居民对此习以为常,本来他们自身的民族文化就是西江旅游文化发展的王牌及核心。
然而在西江,还是有惊喜的。如果你不想看着满头满脸商业味的西江的话,那就像我一样一直往山上跑,往小巷里钻吧。
下午六点,暑气渐渐消散,街上也没有了熙攘的人群。我沿着专门为旅客修建的山道一路往上爬,到了后来,脚下踩着的全是简陋且质朴的石板阶梯。这里是没有被商业触及的苗民居住区,一座座由黄色木板,青黑色屋瓦建成的吊脚楼安静矗立,矗立在不被打扰的世界。
穿过小巷,往深处一直走,你会发现另一方天地,一方与游方街上的熙攘大相径庭的宁静,而这也是更原汁原味的苗寨生活:石墙上垂下随风摇曳的青藤,石子路上有三两孩童嬉笑着追逐打闹,苗民家养的狗在夕阳的余晖下懒懒伸着腰,间或还可以看到一些老人们颤巍巍地挑着粪桶踏上石阶……穿过一条条交错狭小的石板路,你能感受到的是他们不被打扰的生活,一种盛世下的静好。石板路纵横交错,然而让你迷失的不只是这交错的山道,更多的是这让人轻易沉溺的美好宁静,时光凝固在脚下缀满青草的石板阶梯上,夕阳的光影在垂落满墙的青藤上绽放安宁。
晚上七点半,天一点一点地暗下去,家家户户相继点起屋檐下的小灯,那是雷山县政府统一在西江镇上安装的。你从小路上抬头望上去,相邻苗家吊脚楼间飞起的檐角遮挡了大半天空,露出的小片蓝黑色天幕之下,有盏小灯,发出橘黄色的温暖光芒,吊在屋檐下,仿佛在指引循路归家的游子。
苗民们开始生起炊烟,你可以听到房子里的锅碗瓢盆声,彩电声,一家人围坐一桌的交谈声,这是俗世中再平凡不过的柴米油盐。他们的生活并未被家乡旅游业的发展打扰,又或许他们早已习惯家乡的现貌,而淡然地接受,继续自己未竟的生活。
晚上八点,黑色的天幕完全遮盖整片天空,所有的人家都亮起了屋檐下的橘黄小灯。黑黝黝的山坳上,仿佛陡然间飞起一片又一片绚烂的萤火虫,又仿佛山上的树林挂出一颗又一颗的繁星作装点。不似上海的霓虹璀璨,西江的夜是寻常百姓家点亮的一豆灯火,疏落点缀在你的梦境。
在西江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在一家小饭馆里吃饭,点了贵州著名的美食――酸汤鱼。来之前就对贵州独有的酸汤鱼很感兴趣,据说贵州人的顿顿酸汤就像广州人的老火靓汤一样,而且这酸汤不是靠放醋来调节味道,而是把西红柿、香菜、生姜等调料放入米汤中,存于瓦缸中发酵而成。
我向老板提出想观看他怎么做这道地方菜,原本以为他会拒绝,毕竟这也算是苗寨人家自己独有的秘方。谁知老板完全不介意客人去他厨房看酸汤鱼的做法,他笑呵呵地说:“没关系,你随便看吧。”这反倒让我觉得自己思想污秽了。
我一个人埋头奋斗一大锅酸汤鱼,红色的汤汁里有鱼,豆腐,青菜和豆芽,味道酸酸的,辣辣的,但又不只这两种味道,仿佛还有淡淡的苦涩味道,极其复杂。老板还特意踱过来问我,“还吃得惯吧?”我一边塞饭,一边使劲点头,“吃得惯,吃得惯。”
吃完饭回到旅馆,刚好碰见旅馆的阿姨在结红绳,这是他们做苗家菜必不可少的一种道具。我见着新奇,便坐下问了红绳的作用。阿姨很和善地请我吃西瓜,于是便自然而然地开始聊起天来。凉风习习,陈旧的故事娓娓说来,像一支穿越泛黄旧时光的古老歌谣。
她说我年轻的时候家里穷,就和丈夫一起去广东珠海打工,攒了一点钱,刚好西江政府又要开始发展旅游业,所以我们就带着钱回来,在自己的土地上盖了这间家庭旅馆。年纪大了,总想落叶归根,在外面总是辛苦。正好家乡又要发展,那就回来吧。
想来,我们不应如此苛责,对于我们这种过客,我们希望一个地方越原始越好,只要商铺一多就嫌没了味道。可是,对于千千万万在外流浪打拼的人来说,家乡的发展却是他们回来的依靠。何人不想归家?不过现实所迫,生活所逼。
或许西江是有些商业化吧,可它给我更多的感受是宁静与温暖。
正如旅途中认识的一位大叔所说:“有些地方你或许就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可以来。”那么,为了山中长满青草的幽深石板路,为了生起袅袅炊烟的苗寨人家,为了鸡犬相闻的静好岁月,最后一夜,就让我倚着美人靠,细细品味西江。
离开西江的时候,我又一次经过游方街上竖着的那块巨大石碑,刻着余秋雨先生对西江的评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