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梅光达足迹.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追寻梅光达足迹.doc

追寻梅光达足迹      策划人语:梅光达研究是华侨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借在悉尼举办梅光达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机会,本刊特别策划,邀请与会学者、华侨史研究专家、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先生撰写专稿,以表达我们对梅光达及其他华侨先驱的敬意。      梅光达小资料   1850年生于端芬龙腾里。9岁随叔父赴澳大利亚,后任英国移民官兼金矿场主辛浦生的翻译,辛氏夫妇视如己子。1871年7月11日加入澳籍。1886年与英国移民玛嘉烈小姐结婚。   他拥有辛氏赠送的金矿部分股权,后在悉尼经营中国餐馆和经营丝绸、茶叶商行,是早期澳大利亚最著名华商和社团领袖。1902年遇劫受重伤,医治无效于翌年7月26日逝世,终年53岁。   他临终前,遗言要穿着清政府所赐服装入殓,名字译为Quong Tart,他的后代亦均以Tart为姓。他被收入澳大利亚百科全书和澳大利亚名人大辞典。      悉尼举办梅光达国际学术讨论会   为纪念澳大利亚侨领、第一位澳籍华人、大富商梅光达逝世100周年,“梅光达(1850~1903)国际学术讨论会”于7月1~4日在悉尼市隆重举行。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60多人,及梅光达的亲属们出席了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   大会主席、悉尼大学陈民熙教授致辞缅怀了梅光达对澳大利亚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颂扬了他的高尚品质,认为梅光达不仅属于澳大利亚和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为了配合这次学术研讨活动,大会组织者还举办了梅光达展览会,以丰富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图片及实物,重现了梅光达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祖籍端芬的中国五邑大学梅伟强副教授,作为梅光达家乡的代表和学者,被邀请参加活动,并发表《梅光达的家世与中国情结》的演讲,反响热烈,被大会指定为分组讨论会主席,安排同梅光达的孙儿、曾孙儿(女)媳等亲属会面。1985年初曾代表梅光达家族万里迢迢首次回到龙腾里寻根及拜谒梅光达故居的曾孙媳路易?麦意和?达女士,回忆当年在故乡受到的热烈欢迎时,显得非常激动,她说此行令她终生难忘。      梅光达的家世与中国情结   1903年7月26日,梅光达不幸在悉尼的寓所逝世,享年53岁。光达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哀叹。当时澳大利亚报刊载文赞扬他是“出生在中国的杰出儿子,是集中国人勤劳、智慧与才干于一身的伟大侨领”。光达一生为澳大利亚、中国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名垂史册的杰出贡献。悉尼《公报》赞扬光达是“一位世界性的人物”。      光达家世   梅光达的故里在今台山市端芬镇龙腾里。龙腾里南距镇政府所在地山底圩(又叫端芬圩)500米,右靠端山,前临芬水(又叫端芬河),青山秀水,交通便捷。据记载,龙腾里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梅姓所建。因寄希望子孙如龙腾发达,故名“龙腾里”。村子聚落沿芬水自东向西南延伸,呈长方形。住宅均为青砖瓦顶,前面为开阔的塘基,最前几排房子原为平房(现有几座加高至三层),整齐划一;村后有数座两层楼房,约建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漂亮雅致,一看便知是华侨富户的豪宅。龙腾里共有70多间房子,最多时有300多人,现常住人口百人左右,大多数出洋谋生,去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家和香港,是端芬一条著名的侨村。村民以农业为生,主种水稻,兼种花生。      光达的故居位于村子东头最前一排,旁有其弟光现、兄光前的房子。光达故居是光达在澳国致富后汇款回家,由其弟弟光现负责建造供父母亲居住的。这座房子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村中86岁高龄的老人梅挺春说,他小时候曾见过张之洞赠送的三块贺匾,因年代久远,匾上的字已记不清了。这三块匾后来都毁于乱世。村里人说是张之洞当两广总督时送的。若此说成立,光达故居当建于光绪十年至十五年(1884~1889)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即在这期间。光达的故居也是平房,远远望去并不显眼,但走近及进屋细看,就会发现它与村子其他居民明显不同:一是占地大且纵深。故居占了两间民房的宅基地,外看是平房,里面是祠堂三进式建筑式样,祖宗神位及拜堂设在最深处。第一进为天井、厨房,用大理石构建的天井正门上方阴刻“廷秀书室”4个大字。“廷秀”是光达的父亲梅扩远的字号。上有人物、花鸟木雕,墙上有泥塑。第二进是小厅堂,正中小门上原镶有一块雕花并刻有光达英文名字的白色玻璃,惜因台风打成了碎片。第三进是主厅堂,中间很宽阔,4根粗壮的圆木柱由石墩子承托着如擎天柱顶托住这座主建筑;两边为木板阁楼,屋檐下的木雕、墙壁上的壁画,很多已损坏。二是建筑材料很讲究,除青砖和一部分瓦块购自本地外,蓝绿两色琉璃瓦、彩塑、玻璃、木料等均从澳洲运入,琉璃瓦、彩塑色泽艳丽,人物及花鸟雕塑栩栩如生,在村子民居中“唯我独尊”。光达故居无论从历史、人文,还是从建筑艺术角度看,都是一座很有价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