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不一样”.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追求“不一样”.doc

追求“不一样”   编者按:我们郑重地向广大同行推荐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高艾苏写的这篇文章。新闻工作者要发扬好作风,多写好作品,就应该像高艾苏同志那样,努力实践“至人所未至,想人所未想”,追求“不一样”,从而达到比较高的思想境界和业务境界。虽然高艾苏同志是军事记者,但是他在 17年的记者生涯中悟出的道理却有着普遍的意义。   从1985年开始,我一直是解放军报社记者。   17年的军事记者生涯里,我报道过战争,也报道过和平。这是历史给我的机遇。   据中国记协最新统计,全国现有75万新闻从业人员。每天的新闻各有新奇之处,每个记者各有各的成功。你和别人“不一样”,读者才能记住“这一个”。这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追求呢?      至人所未至      2000年,我参加“全国新闻奖获奖者经验交流会”。面对那么多专家和有成就的同行,我不大敢讲什么“经验”,只敢讲点“阅历”:   我走遍中国边防所有一线要点;采访过中国军队所有主战军兵种;登上过全军所有海拔5000米以上的军事哨所;随空降兵跳过伞;随潜艇深海远航过;钻过战略导弹发射井;进入过核试验中心爆点;边境作战,直接经历过反伏击战斗……   为什么讲这些呢?因为别人没经历过的我经历了。脚底下的路与别人“不一样”。   一位社领导对我说:“‘至人所未至’,就是一条实践经验。你能深入到别人不敢、不想或不愿去的地方,才可能写出别人写不出来的稿子啊。”我细想,这其实也是一条新闻规律:走“不一样”的路,才能出“不一样”的稿。   “至人所未至”,首先是个地理学命题。   人们常说:记者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见”在前,“识”在后,首先要“走”。《徐霞客游记》,贵在一“游”。虽然自古就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但间接的“知”不会生动。从新闻采访的角度看,“人所未至”之地,自然新鲜。“至”,新闻才能现场发出,也符合新闻学的一般原则。当记者,常看看地图,脚板就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这些年,我看着地图走路,到过东极乌苏镇,南海华阳礁,西陲帕米尔,漠河北极村。曾三下南沙,四进西藏,五上新疆,七走云南,踏遍祖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还曾在西沙群岛过元旦,安徽灾区过春节,荆江大堤度中秋,东北边防迎新千年。三九天,采访过北极村哨所(低温-52.3℃);三伏天,采访过吐鲁番火焰山(高温49.6℃)。到过中国两大峡谷:怒江大峡谷和雅鲁藏布大峡谷。我认为,记者是读者眼睛的延伸。既然人家喜欢跟你到一切鲜为人知的地方,你为什么非要笨拙地把他们的视线隔断呢?   “至人所未至”,还可以扩展为一个“新闻地理”命题。   这个意思包括:人迹已至,记者足迹未至;记者已至,新闻笔触未至等等,都可视为“人所未至”。在现代社会,纯地理意义上的“人迹未至”之地已经很少,但各种新的“未至”会随时空变化而不断出现。记者的“至”,可以是地域概念,也可以是事件概念,还可以是岗位、战位的概念。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后,我走18000公里海岸线,又走中国西北角,写了两个改革开放的专栏,这是地理意义上的“至”。安徽水灾,我在第二年的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到6个灾民家看过年,发了6篇现场见闻。这是事件性、时段性的“至”。我钻进战略导弹发射井跟训,写出一组《战略导弹部队训练场即景》,这是战位意义上的“至”。1997年,我随海军舰艇编队出访东南亚三国,针对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写了18篇《中国军事记者眼中的外国海军》,这是新研究领域的“至”。我觉得,只要记者掌握多样性的深入方式,新闻处女地就永远不会消失。   “至人所未至”,还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命题――“心至”。   新闻工作与考古和科学技术考察的根本不同,是离不开对“人”的报道。“心至”,要求记者深入采访对象心里,深入读者观念形态中,达到别人没有深入到的程度。也是一种“至人所未至”。说“生活之树常青”也好,说“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也好,都是说:真实的生活最生动;真实的人心千姿百态。深入人心,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我参加跳伞,就是想深入到伞兵战士心里写勇敢精神。比如“战士教我叠伞包”那篇讲:按空降条例,跳伞员必须自己叠伞,还要签字。我尽管有教练员帮助,自己叠伞还是不放心。那位战士就说:“这是我的伞,你叠,我跳。”他实际又进行一种心理训练。这些情形,“心至”人所未至之“心”,才写得出来。   “至人所未至”,这条成功之路应该首先属于军事记者。这不仅因为他们遇到“水深火热”、炮火硝烟的机会多,更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军人的勇敢精神。新闻机遇偏爱勇敢的记者。当勇敢的记者才能闯一切“人所未至”之地。前线作战,我是走遍所有一线阵地;海军扫雷舰首次海上扫实雷,我跟舰写出《战舰编队顺利通过雷区》;写核试验基地,也是在核试验爆心现场发稿,就是要毫不退缩地突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