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7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17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VIP

2017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17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17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2017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17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第17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 通讯的变化 考点1|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服饰的变化 (1)原因: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 ①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后来,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进行改革。 ②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洋装流行与传统服饰并行,并促成服饰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习俗 (1)断发 ①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②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2)不缠足:展起来。 3.报刊与电影 (1)中国报刊的发展历程 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③1892年创刊的《申报》是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④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⑤《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⑥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⑦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2)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①传入中国:19世纪末期。 ②第一部影片:1905年摄制的《定军山》。 ③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摄制的《难夫难妻》。 ④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 (3)大众传媒的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4.礼仪 (1)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婚姻 ①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②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3)丧葬: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传入中国。 (4)影响 ①反映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标志。 ②发展不平衡,广大内地农村相对闭塞和落后。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一 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①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②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③“妇女贪上海租界拥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④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二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⑤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⑥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在日益发达的商业网络中,仍有一席之地。⑦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纷纷崛起。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⑧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史料三 ⑨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⑩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研读史料] 史料一中的①②③④都体现了自然经济解体,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史料二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据⑤⑥⑦⑧可知新旧习俗并存。 史料三反映了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由“扬气”变为“洋气”的表现。据史料可知“洋气”指的是⑩,即生活方式的西化。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应注意史料中所蕴含的时代背景⑨。 [史料运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