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刘明刚案件心得体会
浅析刘明刚案件心得体会
刘明刚违反政治纪律,反廉洁纪律,收受礼金,安排他人支付应由本人支付的费用,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理想信念丧失,严重违反党的纪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析刘明刚案件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浅析刘明刚案件心得体会1】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些人为什么会“心甘情愿”给另外一些人送钱,而且出手阔绰?对此,无论当事人还是局外人,每个人心里都明镜一样。对于送钱者来说,这是一种“投资”。虽然未必每一笔都有“收益”,但将来只要“投资对象”中的一小部分能“用得上”,“回报”就是巨大的。而对于收钱者来说,无论将收钱的理由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你手里没权力,送钱者可能连正眼看你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和即时兑现的贿赂行为不同,“感情投资”的一方先期支付金钱,另一方将来是否“回报”、以何种方式“回报”,则并不确定。“感情投资”因此有一定的迷惑性,似乎并不具有现实危害性。然而,送钱和收钱之所以会发生,基础在于收钱者的官员身份、他手中的权力。在本质上,所谓“情感投资”仍是权钱交易。即使将来官员并未作出违背职责的行为,收钱行为本身也已背离了公职人员的角色要求,损害了公务行为廉洁性。因此,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公务人员不得以任何名义和变相形式接受礼金和有价证券,并加大治理力度,取得一定效果。
不过,以这种方式收钱的后果,目前仅停留在党纪政纪处分层面,威慑力不足,导致所谓的“感情投资”在一些地方仍大行其道。刑法管不了它,和刑法对受贿罪要件的规定较为严格有关。除了收受贿赂行为,行为人要成立受贿罪,还需满足“利用职务之便”和“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条件。按照目前规定,只收钱而未为对方谋取利益,收再多的钱也不会受到刑事指控。
我国已加入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受贿罪的规定并未包括“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要件。部分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人士建议取消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但和受贿行为相比,以“感情投资”名义收钱,无论行为人主观恶性还是对社会现实危害性,都有很大不同。增设“收受礼金罪”,在刑事层面对“感情投资”作出规范,既可进一步推进反腐败工作,也可做到与受贿罪有效区分从而实现罚当其罪。
【浅析刘明刚案件心得体会2】 中国人是非常讲究礼节和礼尚往来的,人情礼往是中国人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很多有求于官员的人,将如何送礼研究得非常透彻,也非常清楚法律的底线在什么地方。逢年过节、官员生日、孩子上学、子女结婚、家人生病、老人做寿乃至故去过祭日,这些特殊日子里,这些人总会及时地把对官员的“关怀”送到他们手上。礼金不多也不少,下不至于拿不出手,上不至于让人抓住什么把柄。直接送钱如果怕官员有心理负担,还能送购物卡和代金券,让官员收得踏实放心。
不少官员对于这类礼金也是泰然笑纳,总感觉这是正常的人情礼往。有的官员认准一条原则:“贪脏不枉法”。你给我送,我不收是驳你的面子,收了但不办违法的事,顶多在职权范围内略加照拂,不再为难就是了。这种效果,恰恰是不少送礼者希望达到的,双方心照不宣。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在新闻中看到这样的例子:某官员被查办,办公室里搜出一大堆购物卡;某官员家中被盗,金银细软无算,还有不少购物卡同时失踪。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某些要害部门掌握实权的官员,如果所辖企业众多,逢年过节收受购物卡,虽然一家只送千儿八百,加起来总数就相当可观了。
在收受礼金入刑之前,这些东西确实很难定性。官员即使因为受贿被抓,只要积极退脏,这类礼金是很难被认定为 “贿金”的。因为从表面上看,官员收受礼金,并未直接为当事人办事谋取利益,也就不符合受贿罪的要件。不少落马官员,依靠不好认定的受贿金额,逃脱了严刑峻法对他们的制裁。此次新修订的刑法修正案,如果将“收受礼金罪”纳入增补范围,确实能弥补法律漏洞,让存有侥幸心理的官员,好好掂量手中的权力如何用。此举顺应“贪腐行为零容忍”的中央治贪要求,意义重大。如能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应用,必将有效震慑官员,减少贪腐行为。
【浅析刘明刚案件心得体会3】 收礼不办事不构成犯罪,这是受贿罪认定的空子。它既给了贪官无顾忌收钱一个借口,又凸显了法律的尴尬。增设新罪名,让“无论是否为他人谋取了利益”都得入刑,弥补了受贿罪规定的不足,对官员逢年过节收受礼金是一种沉重打击。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收受礼金罪看上去的确堵了收受礼金的口子,是不是也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呢?你不准收礼金,他还可以卖字画、卖专利。礼金罪拿他没办法,受贿罪又算不上,难道还要再另设其他罪名?因事立法,只会加重立法负担,因为你总有力所不逮的地方。靠这一个罪名,堵不住贪腐者要钻的空子。
另外,由于收受礼金罪量刑小于受贿罪,这势必驱使那些受贿数额巨大的官员,拼命往收受礼金罪名上靠,以期达到从轻发落的目的。只要抓不到“为他人谋利益”的证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