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球科學講義 - 屏東縣悟善行願協會.doc

高中地球科學講義 - 屏東縣悟善行願協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地球科學講義 - 屏東縣悟善行願協會.doc

緒論 地球科學,重視的是觀念與原理原則,試寫下列題目,喚回國中學的地科。 1.何者不是地球科學的特性?(A)強調地域性的資料 (B)具有歷史學的性質 (C)與人類生活環境息息相關 (D)時間與空間的尺度很廣 (E)不重視實驗。 2.人類在使用地球資源時,不會影響到地球的那一部分?(A)軟流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大氣圈 (E)水圈。 3.高雄半屏山開採何種岩石以供做為水泥的原料?(A)矽酸鹽類 (B)蛇紋岩 (C)安山岩 (D)花岡岩 (E)石灰岩。 4承上題,此種岩石的主要礦物屬於那一類?(A)矽酸鹽類 (B)硝酸鹽類 (C)硫酸鹽類 (D)磷酸鹽類 (E)碳酸鹽類。 5.意欲了解臺灣煤與石油的分布,必須應用地球科學中那一大領域?(A)地質學 (B)海洋學 (C)大學科學 (D)天文學。 6.何者不屬於地球科學的研究範圍?(A)颱風的型成與災害 (B)石灰岩與珊瑚礁的關係 (C)土石流的成因 (D)漢他病毒的疫情。 7.何者不是地球科學的特性?(A)歡察尺度時空範圍大 (B)由實驗即可印證理論之因果 (C)強調地域性的差別 (D)重視野外實際考察。 8.哪一事件的度量單位是不合理的?(A)礦物結晶的大小公釐 (B)地震的發生秒 (C)颱風的暴風半徑-百公里 (D)化石的成形-數十年。 9.臺灣現在正在開採的礦產資源及其產地,何者正確?(A)花岡岩-花蓮 (B)金礦-金瓜石,九份 (C)石油天然氣-臺灣西部 (D)蛇紋岩-臺東海岸山脈。 10.那種情形,可以經由實驗得出其成果?(A)岩石的組成成分 (B)山脈的形成 (C)地質年代的變遷 (D)星球的演化。 11.那種情形,可以輕由實驗得出其成果?(A)岩石的組成成分 (B)山脈的形成 (C)地質年代的變遷 (D)星球的演化。 12.瑞禧遊歷臺灣北部陽明山及臺灣東部知本溫泉區後,發覺前者的溫泉偏酸性,後者偏鹼性,溫泉在東部和北部顯現出不同的性質,主要由於地球科學的何種性質?(A)是一門整合性的學科 (B)所涉及時空尺度範圍廣大 (C)強調模擬實驗的重要性 (D)重視區域性。 13.地球科學的特色有哪些?(A)具有歷史的性質 (B)不重視地域特徵 (C)探討的時間和空間範圍極廣 (D)關係人類生活環境 (E)以實驗模擬為主。 14.地球科學常研究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各系統間的交互作用。「土壤較適合種植蔬果,而地衣、菌類等生物會產生有機酸,加速岩石分解,促進土壤的發育。」這一段話主要在討論下列那兩個系統彼此互相影響?(A)水圈 (B)大氣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15.時間的尺度中,臺灣島誕生的年齡小於聖嬰現象週期;大於人類的壽命。× 16依據化石了解恐龍的生活習性例如哺育行為,此種特色即地科重視地域特徵的特性。× 第一章 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的層圈構造  1.由地震波探地球的內部構造:P波為縱波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S波為橫波,僅可以在固體之中傳播。P波的波速度較S波傳播的速度快,在密度與硬度有差異的交界面上,震波會產生反射、折射的現象。   2.走時曲線:縱軸為時間(震波到達的時間),橫軸為測站到震央的距離所形成的曲線。 3.地球的內部構造:從地表至地心分成地殼、地函、地核(外核、內核)等層圈構造  (1)大陸地殼比較厚(30-60km),分成花岡岩質層與玄武岩質層。海洋地殼比較薄(5-10km)為玄武岩質層。  (2)地函是從莫氏不連面到表面以下2900km為止。為固態橄欖岩質層。  (3)外核是液體,內核為固體。外核、內核都是含鐵、鎳合金。外核與內核的交界面(雷門不連續面)位於地表之下約5100km處。 4.層圈構造的交界面:  (1)地殼與地函的交界面:稱為莫氏不連續面。因地震波的走時曲線在此處有打折的現象,而這曲線打折是因地震波在地函之內傳播的波速比地殼快。若從震央到打折處的距離為,且直接波與折射波波速為v1與v2,可以計算出地殼的厚為d。  (2)地核與地函的交界面:稱為古氏不連續面。離震央的圓心角距103°-142°的範圍(遮蔽帶)內,沒有P波與S波被發現,到142°以後P波可以觀測到,因此得知外核為液體。 (3)外核與內核的交界面:稱為雷門不連續面。由於觀測技術的進步在遮蔽帶內發現有微弱的P波反射,因而發現此面的存在。 二、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史  1.大陸漂移說:在1915年,德人韋格納 提出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在二億年 前,有一單一古大陸盤古大陸,經 大陸漂移,才逐漸形成現在的樣 子。且以大陸邊緣為界線把大西洋 東西兩側大陸接合起來。   (1)大陸漂移說的地質學上的證據:    (在大西洋

文档评论(0)

kunpengch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