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见梁惠王① - 中国玉环新闻网:玉环门户、主流媒体.doc
道 解 孟 子孟 子
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尽心章梁惠王章公孙丑章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滕文公章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章句“亚圣”。 清代国学大家郑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故立言不同,要之以孔子视老子,则老子为大醇。”认为老孔二人在仁义礼智问题上的差别在于采用的方法、方式不同,说到底是“精微”和“粗浅”的区别,认为二者究其本质“异在毫发之间”,实则为殊途同归,而老子比之更为高明。传统的看法认为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对孔子的发挥,孟子自己也说“乃所愿,则学孔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而郑环则从中看出了孟子与老子之间存在相通的思想渊源,认为孔子、孟子的思想也发端于老子。在郑环看来,孟子所倡导的“以德行仁者王”,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养心莫善于寡欲”,要“反求诸己”,“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及“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等这一套“仁政”、“王德”、“善性”思想,其实正发萌于老子道学,是对老子道学“常道”部分的不自觉的、自然的阐述和发扬。
郭店竹简中的儒家著作进一步表明,子思和孟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老子之影响,思孟学派的其它学者也都与老子有不少瓜葛。20世纪初钱穆先生的《老子辨》说得好:“老子五千言如大海,诸子百家,如鼷鼠之饮河,各饱其腹而去,亦何不可!”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本《春秋》知兴衰,而皇皇巨著《德道经》是三皇五帝到老子2500多年间的历史智慧的高度浓缩,是老子到今天2500多年间社会变迁的科学预言,千秋万代,取用不尽。以《德道经》为核心形成的文化体系,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总汇,其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和主干,根深叶茂,中华道德之树通天贯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学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脉,也是连接东西文化的桥梁,堪称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渗透力的原生型的母亲文化和绝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复归道德、和谐文明的上医良药,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食粮。
司马迁在《老子列传》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儒学亦绌老子。”“学老子者”当然指老子后学,这表明儒道对立是老、孔后学之事,是“和尚念歪了经”,并非本来如此。从各种史料看,孔子对老子推崇备致和敬畏有加。按照《老子列传》的记载,孔子见老聃后曾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此事亦为其它典籍所记载,当为信史。
老子之被尊为“百家之祖”,不是自封的,而是磅礴无出其右的《德道经》的历史地位所确定的;是后学者在中华文化的构架上溯源寻根的共同发现。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李约瑟博士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鲁迅与李约瑟都是用根、根基来比喻道德文化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很深刻的,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准确把握。在中华人文哲学的根文化——老子“道德思想”的大系统论下,诸子百家在“常道”、“可名”的世间文化上交相辉映,将老子太极“白境”的内涵竟相发挥,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和思想宝库。国学大家熊春锦说:“老子通于大道,孔子精于常道。”道德思想,源出老子;仁义情怀,继承孔圣。做为从道德渊源的润泽受惠者,做为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孟子更象道德的维护者,理想的追求者;他是无畏的布道者,是忠直的不妥协者。
汉代桓谭《新论》说:“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大道之治,天人合一,赤子之心,凡圣不分;上德之治,民恒无为,德光沐浴,帝力何哉?乃至三王,由德而仁,礼仪教化,正己正人;春秋战国,无义之战,礼乐崩坏,世道衰微。与孟子同时期的苏秦、张仪之流摇唇鼓舌,见用诸侯,名倾天下。而孟子率忠信之徒,守道德品节,时而以仁德苦口婆心、规劝再三;时而抨击时弊,直指心君;时而旁征博引,婉转诱导;时而巧设比喻,不惜力辩。他的独立特行的道德品性和出类拔萃的思想火花闪烁在《孟子》通篇之中,许多名言警句,一直为后人传诵。但后人解孟,多止于仁德而不见大道,注字不追古人,解文难全悲心,揣摩其意,古趣顿失,而道性淹没。
细读孟子,当站在道统高度,看待失道离德的社会流变,道解正识,而不能为文辞所害,误会圣贤本意。
如“《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孟子万章)。时人皆做名利解说,视天下之土、天下之士为君王的私有财产,可以肆意支配和驱使,这种曲解成为历代帝王专制和暴政的天然借口和依据。它的道解真意应该是:‘普天之下,都是天子推行王道、实施德化的基业和对象。”
孟子还对时人解读《诗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