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历史文化.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睢县历史文化

睢县历史文化 睢县位于黄淮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植被丰富,降水适中,十分适于人类生存。早在史前时期,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先民生息繁衍之地。目前在睢县境内发现的史前古文化遗址以河南龙山文化类型为主,如位于蓼堤镇周龙岗村的周龙岗遗址、位于周堂镇乔寨村的乔寨遗址和位于县城北5公里处的王庄遗址等。河南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古文化,其年代据C-14法测定约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从周龙岗等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可以推断,当时居住在睢县一带的古人类尚处在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生活用具则主要为陶器和骨器。制陶业已相当发达,陶器多为轮制,故较精致,种类也较多。在周龙岗遗址中并发现烧制陶器的陶窑遗迹。学术界一般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已进入我国古史中所说的夏代。殷商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在睢县发现多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平岗镇岗下坡村和犁岗村之间的犁岗遗址。该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厚,内涵丰富,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也有少量青铜器。两周秦汉时期的墓葬、遗址亦多有发现,出土文物更加丰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睢县境内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大都具有时间跨度长、不同时期和类型的古文化遗址累积叠加的特点。如在周龙岗遗址中发现有年代更早的属于仰韶文化(距今5000~7000年)的彩陶陶片。在乔寨遗址中既有河南龙山文化遗存,又有殷商文化遗存和汉代墓葬。在犁岗遗址,殷商文化遗存和两周文化遗存及汉代墓葬并存。这一特征显示出睢县境内各个时期的古文化有着很强的连续性,也表明睢县一带自远古以来,人类活动从未中断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睢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西周初年封商族后裔微子启于宋(今商丘市睢阳区南),睢县一带属于宋国。由于这里地处宋国西部边陲,与齐、鲁、郑、卫、曹、许诸国邻近,因而成为春秋时期诸侯间盟会征伐的场所。“春秋五霸”中的首位中原霸主齐桓公先后在首止(在今睢县城东南5公里处)、葵丘(今睢县北部)大会诸侯,主持订立盟约,史称“葵丘之盟”。盟约规定:各国之间不可堵塞水源,不能阻碍粮食流通;各国君主不得更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各国要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原来相互龃龉的诸侯国自盟约订立后言归于好等。“葵丘之盟”对于促进中原地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继起,试图称霸中原。而其时崛起于江汉之间的南方大国楚,亦有北进问鼎的野心,于是形成宋楚争霸的局面。宋国是弱小国,宋襄公虽欲称霸,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便打出“仁义”的旗号,以图笼络中原诸国共同抗楚。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的军队战于泓水(今睢县东南与柘城县交界一带),宋襄公讲究所谓“仁义”,坐失良机,一定要待楚军渡河列阵就绪,才下令进攻,结果被强大的楚军击败,宋襄公本人也身负重伤,翌年不治而死,其霸业随之灰飞烟灭。宋襄公死后,葬于襄陵(一称襄台,在今睢县城湖湖心岛东北隅)。睢县一带遂成为宋国西部的重镇,“襄陵”之名,屡见于先秦古籍中。泓水之战后,宋国日渐衰弱,四周土地为强邻不断蚕食鲸吞,到战国初期,西部襄陵一带被并入魏国,成为魏国都城大梁(今开封市)东部的重要屏障。《史记?魏世家》: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诸侯围我襄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古本竹书纪年》系此事于惠成王十七年)。又,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7年)“楚败我襄陵”,皆指今睢县县城一带。从襄邑到睢县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大兴郡县之制,初于承匡置县(承匡一名承筐,即今睢县匡城村),后以承匡“卑湿”,乃东移县治所于襄陵,并改县名为襄邑。故睢县建置历史为2200多年,是河南省最古老的县之一。西汉沿袭秦制,仍称襄邑。西汉末外戚王莽“改制”,改襄邑为“襄平”,东汉初仍称襄邑。自西汉以来,襄邑以其文化发达、丝织业极盛而闻名于天下。两汉襄邑北有睢水,南有涣水(二水宋金以后因黄河南泛湮为平陆)。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引《陈留风俗传》谓:“睢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服供焉。”又旧志引《绘水述异记》云:“睢涣二水波纹皆成五色,其人多文章。”这里“文章”用其本义,即花鸟虫鱼的图形。丝织品上织出花鸟虫鱼五色图案者称为“锦”。东汉著名学者许慎作《说文解字》释“锦”字曰:“锦,襄邑织文也。”清代段玉裁在此条下注引《汉书?地理志》云“(襄邑)县有服官”,又引司马彪《舆服志》云“襄邑岁献织成虎文”,指出许慎是“以汉法释古,谓若今之襄邑织文,即经典之锦文也”。据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成果,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要比20世纪温暖湿润,非常有利桑树的成长,使丝织业的繁荣成为可能。据史书记载,两汉时期朝廷在齐郡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陈留郡襄邑县(今睢县)设置名为“服官”的官署,即管理织造宫廷服饰的机构,其主管官员称为“长”和“丞”。临淄的产品为缯帛,襄邑的产品则主要是锦绣,故许慎以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