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年人下腰痛与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的关系.doc
成年人下腰痛与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的关系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腰痛患者的发病与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变化的关系。 方法 对86 例患有下腰痛病人和90 例无症状者摄腰椎立位X线侧位片,测量腰椎总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结果 患病组的总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前凸角的丢失主要来自于L4~5和L5S1节段前凸角的减少。两组的腰椎总前凸角与骶骨倾斜角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 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的丢失可能是下腰痛的解剖基础之一。
【关键词】 下腰痛 腰椎前凸角 骶骨倾斜角
Relationship betbar Lordosis and Sacral Inclination in Adult People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ble relationship betbar lordosis and sacral inclination in the patients ptomatic people easuring total lordosis,segmental lordoses and sacral inclination on the standing lateral radiographs.Results Total lordosis and sacral inclination in the patient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loss of total lordosis mainly es from L4~L5 and L5~S1 segmental lordoses lessening.Total lordosi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bar lordosis and sacral inclination may be one of anatomy foundation inducing lobar lordosis;sacral inclination
下腰痛困绕人类健康越来越受到 社会 关注,在临床上很难给出合适的诊断且原因不明。与下腰痛有关的危险因素中,腰骶椎生物力学的改变始终是重要原因之一[1]。为了探讨下腰痛与腰骶椎生物力学改变的关系,我们对86 例下腰痛患者和90 例无症状者摄腰椎立位X线侧位片, 分析 下腰痛与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 对象 2006年援疆期间,收集来自新疆克州人民 医院 门诊和住院的患下腰痛成年患者86 例,男42 例,女44 例;年龄40~60 岁,平均50.8 岁。身高158~178 cm,平均168.7 cm;体重45~80 kg,平均60.7 kg。病例选择标准:a)反复下腰痛,病程3个月以上,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散痛;b)除外腰椎手术史;c)除外腰椎滑脱和腰骶椎畸形。对照组90 例,男45 例,女45 例,来自同一医院,至少近6个月无下腰痛病史;年龄40~64 岁,平均51.5 岁。身高157~180 cm,平均170.2 cm;体重45~82 kg,平均62.5 kg。两组间年龄分布、性别构??比、身高和体重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每例研究对象摄腰椎立位X线侧位片,测量总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见图1)。
总腰椎前凸角:Cobb法,经L1上终板与S1上终板延长线所夹的角。
节段前凸角:腰椎体上终板与相邻下一椎体上终板延长线所夹的角。
骶骨倾斜角:为沿骶骨上缘作直线与水平线相交的锐角。
1.3 统计学方法 各测量值均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 果
见表1。患病组的总前凸角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总前凸角与年龄和性别不相关。患病组的L4~5和L5S1节段前凸角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前凸角的丢失主要来自于L4~5和L5S1节段前凸角的减少。两组的节段前凸角也与年龄和性别不相关。患病组的骶骨倾斜角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骶骨倾斜角与总前凸角、L4~5和L5S1节段前凸角呈正相关,而与年龄和性别不相关。图1 总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测量 方法 3 讨 论
腰椎的稳定依靠脊柱本身骨性结构和与之相关联的肌肉系统来维持,前者被认为被动稳定系统,后者为主动稳定系统[2~3]。任何一系统的功能或器质性病损所引起的腰椎不稳将由另一系统代偿来维持其稳定。正常的腰椎有向前的生理前凸,对维持脊柱的生理曲线和人体的平衡、姿势起着重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