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章重新认识感觉
第三章 重新认识感觉;一、疯狂背后的凡·高;凡·高出身于荷兰资深画商家庭,直到27岁才潜心于绘画。在此之前他做过书店职员和传教士,还到矿区乡村布过道,他一直想要实现对这个世界、对上帝所负的责任,最终他投身到艺术中去,带着宗教般的强烈感情去做一名画家。 ;吃土豆的人 凡·高 18;靴子
凡·高
油画 1886;凡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凡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 凡·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他艺术上的成熟期直到到客居巴黎时才开始,在那里,他接触了许多印象派画家。受其影响,凡·高的调色板开始明亮起来。 ;1888年,他离开巴黎,以后剩下的大半时间他都在法国南部的阿尔作画。几个月内,凡·高迅速成熟,达到他绘画事业的顶峰。他勤奋多产,几乎不停歇的写生、创作。 ; 阿尔地区地中海式的阳光灿烂而近乎疯狂。凡·高摆脱了巴黎画家朋友们的影响,构筑了他金色的世界。 ;凡·高作品的视觉魅力:;造型——凡·高常常提到日本浮世绘版画,他钟爱东方的平面装饰效果,以及版画中富于变化和韵味的轮廓线。为了强化自己的精神表现,凡·高加强了写生中主观的作用。一切事物在他眼中,都依照自己的性格和要求发生了轻微而有力的扭曲和变形,和他的色彩感觉一切构成了自己的世界。 ;色彩——补色、纯色是凡·高从印象派那里据为己有的色彩造型方式。但印象派软绵绵的抒情曲在此变成一种深刻有力的呐喊,一种无法言表的精神的颤动。
金黄色、深蓝色、橙色、绿色、紫色,凡·高钟爱的这些颜色,在画中仿佛是凝固而孤独的圣者,象征着光辉、生命和永恒的神秘。 ;为了创造东方绘画式的简洁和有力,凡·高还喜欢用黑色或深色勾画边缘。 ;;二、野蛮人高更(Paul Gauguin) ;带光环的自画像
高更
油画1889 ;;高更作品的视觉魅力 ; 色彩赋予极为概括的形象以情绪和气氛。高更善于使用强烈的色彩对比,但不是凡高那样的补色对比,他偏爱用红色、橙色、黄色等。他的色彩体系主要是象征性和装饰性的。 ;大面积的平涂是高更最常使用的手法,西方评论家称他的画法为景泰蓝主义——大胆的单线平涂色,黑线勾边。这种画法往往被用来作为象征主义和装饰主义典型的造型形式。;高更作品的文化内涵: ;高更有很大的理想,他不回避自己对意义的追问。晚年他制作了一张巨大的油画,冠之以一个神秘而充满哲学意味的名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高更作品的传统渊源: ;高更在巴黎时就反对印象派那种“纯客观主义”。他强调绘画应抒发自己的感受,让主观感觉控制画面。;另外,他被东方文化中充满神秘和魔力的装饰性与象征性的效果深深吸引。不论是太平洋海岛居民的装饰艺术和巫术,还是浮世绘与中国绘画的平面韵味他都极为喜爱,并且很鲜明的揉进自己的创作中。 ;;三、直面人性的蒙克;;;《呐喊》:蒙克1893年所作,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蒙克作品的视觉魅力;圣母玛利亚
蒙克
1893-1894;;构图:他常常把与精神表现相关的事物以超时空的方式置于一个空间,就像戏剧舞台。;蒙克作品的主题;桥上四少女
蒙克
1899-1900;蒙克作品的主题;四、更多的表现主义名家;基尔希纳(kirchner Ernst Ludwing,1880--1938) ;;;柏林佳盟广场
基尔希纳;街道上的两个女人
基尔希纳;埃里希·赫克尔(Erich Heckel) ;;桌边两男子
赫克尔;施密特一罗特卢夫(Karl Schmidt—Rottluff) ;两个女子
罗特路夫;盛开的花树
罗特路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