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2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渔人在临行前,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桃花源中人什么心理? 厌恶战争、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其中,南阳刘子骥这个人物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更能体现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向往。 从上面内容分析,桃花源中描绘了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人人平等自由、和谐美满的社会。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阅读课文: 景色美 生活美 人情美 1、第一自然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下文发现桃花源做铺垫。 2、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 生活劳作、穿戴、精神面貌。 3、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不一一写出? 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这是世人皆知而桃源人不知的,一一写出就显得累赘了。 4、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希望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同时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5、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6、结合课文说说桃花源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躲避战乱,在桃花源中不受压迫,自由快乐的生活。 桃源人为外面的黑暗社会和世界如此动乱而叹惋,为外面的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东晋 年间 作为 沿着 行船 的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 夹着 几百步长 鲜艳美丽 渔人甚 异 之。 复前行,欲穷 其林。 很 对。感到诧异 代所见景物 又 走完 那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艳美丽,落花纷纷。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源头 出现 小洞口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 舍弃船 很 仅 一个人 忽然开阔敞亮 平坦开阔 整齐 的样子 类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代桃花源 都 老人 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小孩 都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处就到头了,(接着)就出现一座山,山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