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程

《烛 之 武 退 秦 师》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导入 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二、文学常识 1.关于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其本人的著作。 2.《左传》其书 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3.史书体例 相关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 秦立晋君 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惠公背约 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重耳过郑 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郑楚结盟 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函(hán)陵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4.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