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制.docVIP

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制.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制.doc

  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制 [摘要]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在此过程申,节气成为人们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为弥补节气的缺陷,人们又以物候作为节气的补充。在节气、物候形成、传播与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农谚与老农又成为这些农时知识的载体。总之,节气、物候、农谚、老农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一个体系以指导着农事活动顺利地进行。 [关键词]农时;节气;物候;农谚;老农 一、 前言 二、 农业生产是人类与 自然 之间相互作用以获取物质资源的活动,其由一系列工作环节所组成。为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一年之中,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获,各个工作环节必须要顺应农时而依次展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了农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相传早在尧时就曾命羲仲等人根据天象,“敬授人时”。⑴以后,《夏小正》、《诗经。豳风.七月》等都曾记录一年之中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至于农时对于农作物生长的意义,《吕氏春秋·审时》篇曾有集中讨论,认为“凡农之道,厚之为宝”。叶世昌先生认为,“厚”在此很可能就是“候”的假借字。⑵对此,以后历代的农学著作亦都有所提及,如西汉《氾胜之书》、南宋《陈旉农书》、元《王祯农书》、明马一龙《农说》等。在这其中,又以王祯的论述最为直接明了:“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 成。”⑶ 农业生产活动必须要顺应农时,那么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今天的先进仪器条件下又是如何把握农时的呢?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督导作用可能发挥了一定的功效。如《诗经.七月》中有“田畯至喜”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专门督导农事的官员。《吕氏春秋·十二纪》更是有详细记载:正月,天子要布告农事,命令田官“皆修封疆,审端经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植,以教导民,必躬亲之”,教导人民做好农业准备工作,并因地制宜种植作物;四月,“明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功民,无或失时。命司徒巡行县鄙,命农勉作”,督导人民抓紧农时努力工作;八月,有关官员要“趣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督促人们要及时收获。以后封建皇帝与各级州县官吏每年春天都要“亲耕籍田”,可能就是这种传统在后世的延续。官府外,一些个人或团体也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如王祯就曾“取天地南北之中气,立作标准”,作授时图,“与日历相为体用”,并且主张“务农之家当家置一 本,考历推图,以定种艺”。⑷以后的徐光启等人也都曾仿效。民国时期,浙江农业协进会也曾编著一本《农家历》,目的就在于改变以前人民那种“无相当之常识,于农忙农闲,无预定之规则”⑸的状况,指导人们按时从事各项农业生产活动。 不论政府、相关团体还是一些个人,他们可能确实在指导农民掌握农时以顺利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一方面,政府、团体或个人作为外部力量,他们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⑹;另一方面,同时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握农时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因此,在这背后肯定还有一套更为基本的、为大家所共同依赖的准则,那这一套准则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就试图对这一 问题 展开论述,探讨一般的普通民众,他们开展农事活动的准则是什么,范围则限定在近代的江南地区。⑺ 二、节气:主要的准则 农民主要是依靠什么来掌握农时、以保证农事活动顺利进行的呢?答案是节气。当笔者在湖州 农村 做实地考察、与许多老年人交谈而问到这一问题时,几乎每个人都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节气,当然是节气。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此我亦受到了许多善意的嘲笑。对于这一点,费孝通先生亦早已指出过:“农民用传统的节气来记忆、预计和安排他们的农活。”⑻ 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 总结 。其一共有二十四个,所以又称为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中每月两个。按顺序这二十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在我国很早就已出现,春秋 时代 就已经有二至和二分四个节气了。以后逐步 发展 ,至迟到秦汉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最终形成⑼。二十四节气是农事经验的总结,其很早就被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如《礼记·月令》所载:“孟春之月,……,是月也,以立春,……,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氾胜之书》亦有论及,如耕田“凡耕之本在趣时和土,……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王祯亦曾说:“十二辰日月之会,二十四节气之推移,七十二候之迁变,如环之循,如轮之转,农桑之节,以此占之。”⑽ 二十四气节最初是根据黄河流域的自然气候特点而产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