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谈萧红对左翼文学的超越.doc
试谈萧红对左翼文学的超越
摘 要:萧红登上文坛时即被认为是左翼作家,但她最终超越了左翼文学:她坚持了左翼背景下的独立创作,没有追逐“革命浪漫谛克”风潮,而是更注重下层人民的生活悲剧;没有去写“丰收成灾”,没有用阶级斗争与社会分析的模式进行小说创作,而是从传统生存方式的角度切入,在日常生活中挖掘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死命题。萧红坚持自己独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实现了对左翼理论的超越。
关键词:萧红 左翼文学 独立创作 超越
目前社会公平问题不时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底层写作也顺应时代召唤再次兴起。其实,群体性的底层写作开始于五四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为弱势群体呼吁、批判强权、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已成为左翼文学的核心理念。因此,如何研究和总结左翼文学的经验教训,对丰富和完善当下的底层写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左翼文学追求政治效应,注重社会影响而忽视文学的审美价值,这种选择限制了一部分左翼作家。但我们不应对左翼文学传统作狭隘性的理解,应该看到其多样化的探索。萧红和柔石、叶紫、张天翼等左翼作家,就以他们个性化的创作,证明了左翼文学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左翼文学自身的价值。
萧红受左翼文学影响较大,她最早就是通过东北左翼文学群体的活动圈“牵牛房”步入文坛的。1932年至l934年在哈尔滨,萧红与“牵牛房”的一群青年作家——萧军、舒群、金剑啸等人,为进步刊物《夜哨》撰稿,率先喊出了不当亡国奴的心声。1934年6月与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的萧红开始写作《生死场》,在这里他们与青岛左联的活动点之一——“荒岛书店”来往频繁,书店老板孙乐文是共产党员,正是在孙的提醒下,他们与鲁迅取得了联系。l934年底穷困潦倒的萧红、萧军来到上海,得到了鲁迅的关怀帮助。1935年《生死场》出版,萧红一跃成为闪耀的明星。在上海期间,萧红虽没有参加左联,但在鲁迅、茅盾、胡风等人的影响下,跟左翼文学保持着大约一致的步调。可以说是激荡人心的时代带动着萧红投入到左翼阵营中,但是与左翼知识分子这些颇深的交往,并未将萧红的人生选择与创作引向革命,萧红与延安根据地擦身而过,1938年4月她最终放弃了与自己感情破裂、执意要去打游击的萧军,从而离开了左翼大部队。在人生的紧要关口,作为女人与作家的萧红做出了承受孤独的选择,此后的三年,在艰难的环境中萧红写出了《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等经典作品,达到了理性和文体话语的自觉。正当她的创作进入佳境时,她却令人遗憾地永远消逝在了烟波浩渺的南国。
萧红的临终遗言“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隐含着一个柔软女性试图精神突围却最终失败的悲剧。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她却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积极融入时代思潮,又不抛开自己的切身经验;不脱离政治,又不愿为了追随而忽略艺术。萧红深受鲁迅影响,始终在思想上与一些左翼文人保持着距离,坚守了独立判断和批评的权利。在创作上没有盲目接受当时流行的左翼文学概念和创作模式,与茅盾、丁玲、蒋光慈等左翼作家比较,萧红的创作既具有进步倾向,又避免了简单化模式,显得内涵丰富深厚。
20世纪30年代初,“革命浪漫谛克”成为一种潮流。左翼作家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这一传统题材穿上了革命的新装,在革命题材一贯豪迈的情感中注入浪漫的柔情,内容多写革命战胜恋爱,在革命中情感得到升华。这种“思想大于艺术”的具有重大社会效果的作品,由于写作者对生活缺乏实感,而导致了概念化的倾向。
萧红没有去追逐当时这股颇为得势的风潮,她更注重的是下层人民的生活悲剧。在《王阿嫂的死》等早期的作品中,她用冷静到近乎残忍的笔触,将那个时代中国农村深重的灾难写了出来。贫苦农民重复着繁重的劳动,或累死、或被地主活活烧死;农妇们或受豪强侮辱愤恨自杀、或被地主殴打难产致死;而他们的孩子则像个小幽灵,飘荡在落尽了父母血泪的大地上,继续忍受着无尽的压迫。在描写时,萧红力求表现出未经任何理念加工和处理的生活原貌,有意采用客观化叙述策略,刻意避免做直露评价,只是还原生活本相,如实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与发现。因而显得更有一种贴近现实的逼真感和直面惨淡人生的尖锐性,体现出清醒的现实主义倾向。
在这一点上与萧红比较接近的还有柔石,他的《为奴隶的母亲》用朴素平易的内在笔力表现忍辱负重的农妇灵魂,反映农村苦难深重的一隅,揭示出典妻恶俗造成的惨剧。萧红和柔石以他们的这些启蒙文本,克服了“革命加恋爱”题材的缺陷,揭示出现实人生的残忍、不合理,达到了一定的现实主义的深度。
另外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出现了“丰收成灾”这一社会畸形现象,茅盾的《春蚕》、叶紫的《丰收》、叶绍钧的《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从不同角度,用多样的艺术手法,共同反映了这一社会问题。同时这一时期农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描写地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