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分子化学第7章活性聚合
高分子化学 * * 第七章 活性聚合 7.1 概述 7.1.1活性聚合概念 不存在链转移和链终止的聚合称为活性聚合。为了保证所有的活性中心同步进行链增长反应而获得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活性聚合一般还要求链引发速率大于链增长速率。 典型的活性聚合具备以下特征: (1)聚合产物的数均分子量与 单体转化率呈线性增长关系; (2)当单体转化率达100%后, 向聚合体系中加入新单体,聚合 反应继续进行,数均分子量进一 步增加,并仍与单体转化率成 正比; (3)聚合产物分子量具有单分散性,即 →1 (4)聚合产物的数均聚合度应等于每个活性中心上加成的单体数,即消耗掉的单体浓度与活性中心浓度之比: 因此活性聚合又称计量聚合。 有些聚合体系并不是完全不存在链转移和链终止反应,但相对于链增长反应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分子量在一定范围内可控,明显具有活性聚合的特征。为了与真正意义上的活性聚合相区别,把这类聚合称为活性/可控聚合。这就大大扩展了活性聚合的概念。 Xn = f [M]已反应 / [I]0 = f [M]0 / [I]0(单体转化率100%) f 为每个聚合物分子所消耗的引发剂分子数 活性聚合是1956年美国科学家Szware首先发现:在无水、无氧、无杂质、低温条件下,以THF为溶剂、萘钠为引发剂,进行苯乙烯阴离子聚合,得到的聚合物溶液在低温、高真空条件下存放数月后,再加入苯乙烯单体,聚合反应可继续进行,得到分子量更高的聚苯乙烯。若加入第二种单体丁二烯,则得到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根据以上实验结果,Szware等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阴离子型无链终止、无链转移的聚合反应,即活性聚合的概念。因为所得聚合物在单体全部耗尽后仍具有引发聚合活性,因此他们同时提出了活性聚合物的概念。迄今为止活性聚合已从最早的阴离子聚合扩展到其它如阳离子、自由基、配位等链式聚合。 7.1.2 活性聚合的动力学特征 在理想的活性聚合中,Rtr=Rt=0,且RiRp,即由链引发反应很快定量形成活性中心,并同步发生链增长,体系中产生的聚合物的浓度与活性中心浓度以及引发剂浓度相等,聚合速率与单体浓度呈一级动力学关系: 将上式积分后可得: 与反应时间t呈线性关系,即聚合体系的链增长活性中心浓度为一常数,即不存在链终止、链转移反应,这也可以作为一动力学特征来判断聚合反应是否是活性聚合。 7.2 活性阴离子聚合 7.3.1活性阴离子聚合的特点 阴离子聚合,尤其是非极性单体如苯乙烯、丁二烯等的聚合,假若聚合体系很干净的话,本身是没有链转移和链终止反应的,即是活性聚合。相对于其它链式聚合,阴离子聚合是比较容易实现活性聚合的,这也是为什么活性聚合首先是通过阴离子聚合方法实现的原因。 但是对于丙烯酸酯、甲基乙烯酮、丙烯腈等极性单体的阴离子聚合,情况要复杂一些。这些单体中的极性取代基(酯基、酮基、腈基)容易与聚合体系中的亲核性物质如引发剂或增长链阴离子等发生副反应而导致链终止。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阴离子聚合为例,已观察到以下几种亲核取代副反应: 因此与非极性单体相比,极性单体难以实现活性阴离子聚合。 7.3.2极性单体的活性阴离子聚合 为了实现极性单体的活性阴离子聚合,必须使活性中心稳定化而清除以上介绍的副反应,主要途径有以下两种: (1)使用立体阻碍较大的引发剂 1,1-二苯基已基锂、三苯基甲基锂等引发剂,立体阻碍大、反应活性较低,用它们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阴离子聚合时,可以避免引发剂与单体中羰基的亲核加成的副反应。同时选择较低的聚合温度(如-78 ℃),还可完全避免活性端基“反咬”戊环而终止的副反应,实现活性聚合。 1,1-二苯基已基锂 三苯基甲基锂 (2)在体系中添加配合物 将一些配合物如金属烷氧化合物(LiOR)、无机盐(LiCl)、烷基铝(R3Al)以及冠醚等,添加到极性单体的阴离子聚合体系中,可使引发活性中心和链增长活性中心稳定化,实现活性聚合。这种在配合物存在下的阴离子活性聚合称为配体化阴离子聚合(Ligated anionic polymerization),它是目前实现极性单体阴离子活性聚合的最有力手段,较上途径(1)相比,单体适用范围更广。 配合物的作用机理被认为是它可以与引发活性种、链增长活性种(包括阴离子和金属反离子)络合,形成单一而稳定的活性中心,同时这种络合作用增大了活性链末端的空间位阻,可减少或避免活性链的反咬终止等副反应的发生。 7.3 活性阳离子聚合 在1956年Szw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水电水利工程基本词汇对照表(法语).docx
- 车间班长个人年终总结范本5篇.docx
- 基于MATLAB的HDB3码编译器的优化设计与实现.pdf VIP
- 一汽奥迪AudiQ7汽车使用手册用户说明书pdf电子版下载.pdf
- 一汽奥迪Q7_车型手册电子版下载_非汽车用户车主车辆使用操作驾驶说明书.pdf VIP
- DL-T-5564-2019输变电工程接入系统设计规程.docx VIP
- 小学奥数题库《几何》-直线型-燕尾模型-2星题(含解析)全国通用版.docx
- 老年综合评估及干预技术应用规范.docx VIP
- 城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路径探讨(工程毕业论文资料).doc
- 2023年中国城市居民养老政策体系与市场规模评估报告.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