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代汉水流域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初探.doc
元代汉水流域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初探
摘要:元代汉水流域 经济 得到持续 发展 ,其重要因素是因为农业发展为手 工业 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商品流转,庞大约水陆 交通 网为全国大小城镇之间的商品流转、贸通有无以至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与此同时,世祖忽必烈用汉人,行汉法,在进攻南宋时,告诫统帅伯颜不“杀人”,并诏谕士农工商“各安己业”。其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为汉水流域地区的 社会 稳定,民众安居乐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使之达到“一方安之”。
关键词:元代;汉水流域;经济发展
汉水(亦称汉江)发源于陕西行省兴元路沔州(今勉县)以西(今宁强县),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河南行省的襄阳路(治今湖北襄樊市)而达湖广行省的汉阳府(治今湖北武汉市)。它的两岸还有不少支流和众多的湖泊 网络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汉水自古以来在我国经济、 政治 、文化,军事等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流域内 自然 资源丰富,工农业物产众多,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富饶地带之一。历来,对元代经济发展的 研究 ,史学界已作过深入研究.但对元代汉水流域一带经济领域的考祭,迄今为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有学者认为,元朝统治期间,破坏性很大,诸多方面(包括经济)不可能发展很快。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笔者认为,元统治期间,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元世祖忽必烈用汉人,行汉法,在进攻南宋时,告诫统帅伯颜不“杀人”,并诏谕士农工商“各安己业”。其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为汉水流域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安居乐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本文拟就元代农业和工商业发展情况谈一些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重农措施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宋元之际,战祸频仍,北方和两淮地区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耕地荒芜,荆棘丛生。饥饿的农民无力耕垦。到处流窜,所幸江南农业生产还没有遭受大的破坏。元朝建立后。开始重视农业,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巩固新政权的紧迫任务,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汉水流域一带的主要作法是:
1.广置屯田。元代屯田规模之大,分布地区之广,在 中国 古代史上是首屈一指的。在蒙古灭金。元灭南宋之时,屯田起了重要的作用。元人王恽说:“南北之势,我可以取彼,此必然理也。然馈饷转输,古无良法,正有屯田待以岁月,为古今上策耳”①。蒙金、宋元战争使正常的农业生产无法进行,而只有屯田这种方式才能在战争的条件下从事生产。因此可以说,没有襄阳路和南阳府等地的屯田,伯颜由汉江而下灭亡南宋几乎是不可能的。元朝建国后,广置屯田,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在屯田中,朝廷经常抽调一些习农之入前往屯田地区指导屯田人员耕种,为那些地方的农业发展输入了技术力量。在经营屯田的同时,朝廷还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水利建设,不少地方的水利渠道因屯田而修建起来。
早在定宗贵由时,大将夹谷龙古带行省事于兴元路(治今陕西汉中市)。夹谷龙古带令部下“垦田数千顷,灌以龙江之水”②。宪宗时,忽必烈遣汪德臣、汪良臣等在利州(即广元路,治今四川广元县)附近白水等地辟置屯田③。利州路治曾一度徙治于南郑(今汉中)。
元朝建立后,广泛屯田。至元六年(1269年),立唐州(河南唐河)、邓州(河南邓县)、申州(即南阳府,治今河南南阳市)、裕州(治今河南方城县)屯田④。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攻克襄樊之后,元朝政府充分利用“江淮在宋为边陲,故多闲田”⑤。“黄河迤南,大江迤北。汉水东南,两淮地面,在前南北边徼中间,歇闲岁久,膏肥有余,虽有居民耕种,甚是稀少”⑥。两淮“兵革之余,荆棘蔽野”,若将“上自钧(今钧县)、光(今光化。都临汉水边)。下至蔡(今新蔡县)、息(今息县)”的荒地给边民屯种,不数年即可“剪去荒恶,荡为耕野”⑦。同年,宋将吕文焕投降后。又于襄阳府(即襄阳路,治今湖北襄樊市)留“熟券军”置屯田⑧。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汉军、新附军兵士及昆一万五千余户在德安府(治今湖北安陆县)境立屯⑨。大德元年(1297年)十二月,朝廷徙襄阳屯田合刺鲁军于南阳,户受田百五十亩,并授给种子、耕牛等必要生产物资⑩。皇庆元年(1312年)。遣户部尚书马儿经理河南屯田⑾。同时,把武昌等地的人移往西北一带屯田。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签发旧贯鄂州(即武昌路,治今湖北武汉市)、随州(治今湖北随州市)的“降民”一千一百零七户迁往中兴路(即宁夏府路,治今宁夏银川市)居住,“计丁给地,立三屯”⑿。
2.鼓励垦荒。如何把流亡的农民安置好。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起来,重新生产粮食,蒙荣 农村 ,开拓租税来源,从而巩固新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元政府的一项当务之急。元政府允许农民开垦荒地。规定:“凡是荒地,俱是在官之数,若有余力,所其再开”⒀。“凡荒闲之地,悉以付民,先给贫者,次及余户”⒁。把荒闲之地用法令形式规定为封建皇朝所有,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