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 俄罗斯平均每人每年读书55本 北欧国家平均每人每年读书24本 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21本 法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20本 韩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11本 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8.4~8.5本之间 上海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本 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仅为1本 德国人爱读书,以读书为荣,每个德国人的家庭都有一个书架,书架是德国人家里的装饰品,德国人有空就会读书;美国人爱读书,有每天坚持一至两个小时的阅读习惯,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看到读书的美国人,街头、车站、地铁里、公交车上、停车场边、 大超市的休息椅上,甚至在旅游景点的游客中心;犹太人酷爱读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平均每人的读书量高居世界各国之首。以色列各村镇大多建有环境高雅、布置到位、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或阅览室。在这个仅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有各类杂志900多种。热爱学习、崇尚读书的气氛,在犹太民族中蔚然成风。 犹太人人口虽仅有1600万人,占比全球人口不到0.25%,但是却获得了全球27%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概率远高于其他各个民族,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爱因斯坦,马克思,冯诺依曼等闪耀历史的天才都出自这人数不多的民族。犹太人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这与热爱读书、热爱知识的优良传统有关。 一年阅读量,中国人包括教科书平均只读4.39本,这反映了什么呢?这反映了中国人对于阅读的忽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知识积累,视野拓展,需要通过阅读来完成。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需要拥有知识的精英,知识的精英是通过阅读来提升水平的。当前,中国拜金至上,知识贬值,阅读的人群减少,这样的结果,造成了现代中国一些人精神的空虚,思想的贫乏,视野的短浅。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他说:书籍,不能改变世界,但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 他提倡: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指出前者讲的是学习,后者讲的是实践。 他说:“如果我们这个国家在城市,在地铁上能看到青年人都拿着一本书读,我就感到风气为之一新。” 一.有关读书的典故 你知道它们与谁有关吗? 头悬梁、锥刺股 ---------( ) 囊萤映雪-------------------( ) 凿壁偷光-------------------( ) 韦编三绝-------------------( ) 程门立雪-------------------( ) 悬梁刺股 车胤囊萤/孙康映雪 凿壁偷光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邹城市钢山街道杨下村。据《汉书·匡衡列传》记载,西汉丞相匡衡幼年时期,由东海郡逃荒迁居此地,因家贫,白天打工干活,夜晚凿壁借邻居杨老太纺线灯光读书。后匡衡封为丞相。为报杨老太借灯读书之恩,专程回故里探望,此时杨老太已故去。后来此村改名为杨下村。 韦编三绝 程门立雪 二.名人读书的故事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 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2)温故而知新。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 华罗庚读书法:“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华罗庚教授把读书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 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