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愿作教育事业铺路石-浙江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愿作教育事业铺路石-浙江大学

愿作一块教育铺路石 石教英 2007.12.18 一、前言 2008年是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前身浙大无线电系计算机教研组成立35周年纪念。35年来一个仅有十余名教师的教研组发展成为专职教师达200余人的计算机学院,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研究所,年科研经费超亿元名列国内前茅的计算机专业。这一发展历程值得骄傲,值得纪念!2008年也是我人生经历重大转折和调入浙大计算机专业35周年纪念的一年。35年前,1973年我与伤心的核物理专业决裂,使我彻底解脱了核物理专业在原工作单位两次下马造成长达13年无所事事的困境。调入浙大解决了我们夫妻长达十年的分居问题。由此可见,我个人的命运和发展是与浙大计算机学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浙大海纳江河的胸怀,接纳了我这名计算机专业门外汉,是浙大计算机学院蓬勃发展的历程把我培养成了一名计算机专业学科带头人。在浙大的35年是我人生充实,事业发展的35年,见证了学院从诞生到发育壮大的全过程。值此大喜的日子,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又不知从何处讲起! 2007年我70周岁时,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由于还有多名在读博士生,我接受学院返聘,任高级岗位两年,希望能在2009年送完在读博士生。在此行将结束自己职业生涯之时,我会经常反思自己一生走过的路。写作此文时刻,2007年11月中旬,是毛主席于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大学接见留学生代表时发表那段“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著名论断50周年时刻。我当时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学习,虽无缘到现场聆听毛主席讲话,正是毛主席这一著名论断激励着我们这一代青年奋发图强,献身伟大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壮志豪情。50年前留学苏联的往事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还会激动不已。1960年回国,分配到西北工业大学工作,以后一直没有离开过高校,西北工业大学3年,上海科技大10年,在浙江大学35年,先后从事过教学,科研,中层行政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等工作,在高校中工作了近50年,因此我的一生见证了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作为高校一名老教师,在庆祝浙大计算机学院成立35周年纪念之际,我更愿意把自己摆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环境中回顾自己做了一些什么,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有何作用······。在我从事过的教学,科研,行政和参政议政等工作中我最感自豪的还是教书育人的教学工作,我的作用相当于教育大道上的一块铺路石,此时此刻我在回顾自己一生时,我充满激情的说:愿作一块教育铺路石,并以这句话作为本文的题目。 二、做一个称职承责的教师 35年前,何志均先生在浙大无线电系创办计算机专业,成立计算机教研组,从西军电,上交大,西交大,北大,华北计算所和上海科大引进了一批年青教师,和其它引进人才相比较,我是最缺乏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一位。我一直感谢何先生选择了我。何先生的用人观体现了何先生的大家风范!也体现了浙江大学海纳江河的传统精神!何先生组建的以浙大学子为核心,掺杂了来自全国各地年青人的团队,为其拙壮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非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我在浙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是从筹建电子学实验室开始的。凭着文革期间的业余爱好——组装晶体管超外差收音机的知识与经验,很快为首届工农兵学员开出了晶体管收音机等实验课程。 我正式主讲的第一门课“容错计算技术”已是八十年代初了。我在这段没有压力,不计功利的时期抓紧恶补了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电子学、电工学原理、计算机原理和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在补课过程中虽然感到计算机基础知识还是较易入门,但是纯粹自学,深感抓不住重点。这段自学时期缺乏的不是时间和精力,而是资料。现在互联网时代青年人很难想象文革期间,技术资料,包括教科书的馈乏程度!记得当时只找到一本署名北京大学编的“计算机原理”教材,真的如获至宝!到了七十年代末,部分高校开始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我有幸受何老师派遣在79年初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听过一次研讨班,由部分国内专家报告和一位法国女教授讲课。国内教授有成电江明德和重庆大学陈廷槐主讲。那位法国女教授讲程控交换技术的课,遗憾的是一点没有听懂。1980年初上海复旦大学组织一次研讨班,邀请美国著名容错计算专家Bruer教授讲两周,包括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测试,故障模拟以及微处理器测试和CAD布线与布局等,课程内容系统丰富,收获很大。听课回来后,1980年下半年,我在系里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开出了“容错计算技术”课。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第一次独立开出的这门新课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一天下班回家路上,正巧与何先生同行,何先生高兴地告诉我“ 同学们反映你的课讲得好”。何先生这句令我记忆至今的话,是对我73年进浙大从实验做起到独立开出一门新课默默七年的最好肯定和最大鼓励。何先生这句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