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中国近代经济文明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生活中的文明) (1)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①列强的侵略,西方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影响)的传入和影响(根本原因在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先进性。)②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富商、洋行职员、留学生等的仿效,开风气之先。③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如维新派人士倡导的不缠足运动,在婚姻、家庭关系上主张平等、自由等。④政府的政策以及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民国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法令、政策等。 四、从新角度回归基本考点(主干知识) (六)中国近代经济文明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生活中的文明)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影响: ①特点:受西方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发展不均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开放口岸、通都闹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从主体阶层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接受较慢。“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的变化小于同期政治和经济等制度的变化,习俗本身各类的变化也不平衡,如“服饰”类的变化大于“居住”、“饮食”类的变化等;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四、从新角度回归基本考点(主干知识) (六)中国近代经济文明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生活中的文明)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影响: ②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注意: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四、从新角度回归基本考点(主干知识) (六)中国近代经济文明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生活中的文明) (3)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①鸦片战争后,“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②中华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③新中国成立后,物质上平均主义,社会丑恶现象消失,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④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四、从新角度回归基本考点(主干知识) (七)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历程 1.近代:被动学习西方文化(被动的代价) (1)从“天朝上国”到“通夷情”——西学东渐与新思想的萌发 (2)从“通夷情”到“采西学”——洋务思想与“体用之争” (3)从“采西学”到“兴民权”——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与革命思想 (4)从“兴民权”到“民主、科学、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 四、从新角度回归基本考点(主干知识) (七)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历程 2.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同点及不足(历史是发展的开始) (1)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顽固势力展开了论战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进行论战 (3)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彻底批判 四、从新角度回归基本考点(主干知识) (七)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历程 3.现代: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目标的意义) (1)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主题。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3)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 (5)代表绝大多数群众利益,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本色. 四、从新角度回归基本考点(主干知识) (七)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历程 4.对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历程的审视(永恒问题) (1)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必然和规律。 学习的必然性、学习的主题、学习的特征 (2)学习西方与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关系 (3)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4)中国新文化的成长之路 四、从新角度回归基本考点(主干知识) (八)新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曲折历程(发展中的曲折) (1)形成发展过程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萌发于新民主义革命时期。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实行”阶段。指1954年到1966年初。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严重挫折”阶段。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软岩隧道施工探讨.ppt
- 时间管理探讨.ppt
- 全国新课标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探讨.ppt
- 全国统考-综合素质-中学版探讨.ppt
- 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探讨.ppt
- 8.产后发热程序.ppt
- 时间的计算和日期变更线zjwxx探讨.ppt
- 全国卷作文及任务驱动型作文(新)探讨.ppt
-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探讨.ppt
- 派择DSP+解决方案探讨.ppt
- 2025年中国锻铁围栏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椭圆型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无蔗糖原味豆浆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1年中国泛在电力物联网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制袋机零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智能除垢型电子水处理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1年中国甘肃省乡村旅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1年中国干海产品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全铝图解易拉盖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人造毛皮服装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最近下载
- 形势与政策题库共享 含答案.pdf VIP
-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学课件全集(858张).ppt VIP
- 生成式AI在小学英语课堂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5邯郸冀南新区党群系统事业单位招聘4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特殊检查健康宣教ppt课件.pptx
- 《医院感染监测标准》WS312-2023版课件.pdf VIP
- SY_T 6659-2016用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pdf
- KET词汇表(英文中文完整版).docx VIP
- 大气物理学题库.pdf VIP
- 2025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铁人街道招聘社区工作者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