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届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邬志龙)要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适宜刺激 温故知新: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适宜刺激 温故知新: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适宜刺激 - - - - 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传导形式:局部电流 温故知新: 兴奋传导的详细过程分析 1.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的膜电位___________ 2.兴奋区域的膜电位____________ 3.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___________ 4.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__________,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 5.电流方向在膜外由_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 在膜内由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__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内负外正 电位差 局部电流 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7.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________________ 双向传导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式__________________ 电信号/神经冲动 温故知新: 信息是怎样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到后一个神经元的呢?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 轴突 线粒体 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类型: 轴突与细胞体相接触 轴突与树突相接触 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通过突触完成 突触小体 3、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 神经冲动(兴奋) 轴突 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轴突 线粒体 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突触小体 4、兴奋经过突触的传递特点: (1)单向传递 ②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①指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 (2)突触延搁 ①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②原因: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0.5ms) (3)一次性: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因此,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5.突触有关问题归纳: (1)不同部位的信号转化形式: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③两个神经元之间: ①突触小体:电信号→化学信号 ②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3)突触后膜有特异性受体,且面积比前膜大——有利于接受来自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 (4)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 要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需要足够的神经递质。 (2)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 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的,即使是小分子神经递质也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的。其意义是: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 (5)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 兴奋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使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抑制性神经递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最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点.pptx
-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要点.pptx
- 核心素养改进精要.ppt
- 2017届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文化生活》第1课3.1.1文化与社会要点.ppt
-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要点.ppt
- 核磁氢谱_应用光谱解析_2016精要.pptx
-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作文之记叙文写作单元测试4要点.doc
-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叙事体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课件(38张)要点.ppt
-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内容和情感单元测试要点.doc
- 2017届高三·地理模拟卷1要点.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