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季氏将伐颛臾〕定稿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 (2)是社稷之臣也 (3)盖均无贫 (4)则修文德以来之 2.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 (使……来、使……安定)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使……来) (2) 名词作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托辞,找借口) 二、文言虚词 1.而 (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 2.之 (1)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2)夫子欲之 / 既来之,则安之 3.且 (代远人) (1) 且在邦域之中矣 (2) 且尔言过矣 (1) 后世必为子孙忧 (2) 何以伐为 5.也 (1) 语气词,表判断。 是社稷之臣也 (2) 句中语气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 句末语气词。 今由与求也 6.以 (1) 何以伐为 (2)则修文德以来之 7.于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虎兕出于押 (3) 龟玉毁于椟中 1.判断句 2.疑问句 3.省略句 4.倒装句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 (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 参考答案 1.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 与 学/ 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非 问 无 以 广 识/好 学 而 不 勤 问/非 真 能 好 学 者 也/理 明 矣/而 或 不 达 于 事/识 其 大 矣/ 而 或 不 知 其 细/ 舍 问/其 奚 决 焉 (6分,错2处扣1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一定要爱问。(前两空1空1分,后一问2分)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延伸巩固——句读 注意“云、曰” 注意“句末语气词” 注意“顶针对称句”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6分) 君 子 之 学 必 好 问 问 与 学 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 非 问 无 以 广 识 好 学 而 不 勤 问 非 真 能 好 学 者 也 理 明 矣 而 或 不 达 于 事 识 其 大 矣 而 或 不 知 其 细 舍 问 其 奚 决 焉 2《论语》中,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 。是以谓之‘文’也”和上面语段所讲内容说明了同样的 道理,即: 。(4分) 注意句子完整性 注意“对称‘’ 注意句式 语气词 注意对称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3. 学习一至四自然段,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第一课时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 孔子思想 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背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