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为现时而写的实践批评与文化研究-台湾报纸副刊的晚近转变及其意义.docVIP

为现时而写的实践批评与文化研究-台湾报纸副刊的晚近转变及其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现时而写的实践批评与文化研究-台湾报纸副刊的晚近转变及其意义.doc

  为现时而写的实践批评与文化研究:台湾报纸副刊的晚近转变及其意义 「 政治 里的公共场域是从文学世界的公共场域演进而成;透过大众舆论的媒介,此一公共场域使国家得以了解 社会 的需要。」﹙Habermas 30-31﹚ 「改革是如何将冲突凸显,使之更为易见的 问题 ,而不仅是针对利益或机构的僵滞。从这些冲突与面对之中,新的权力关系必然崛起,其初始、暂时的表达将会是一种改革。」﹙Foucault 156﹚ 本文拟探讨近十年来 台湾 报纸副刊 内容 及版面的转变,尤其针对大量涌现的社会评论及文化 研究 论述,观察它们何以能压抑、取代了文学、传记、武侠、 旅游 等传统表达形式。透过文化研究的 方法 ,我想对副刊的生产、消长、社会参与等角色,提供初步的 分析 与反省,并将这些新兴的评论文章界定为--为现时﹙与现实﹚而写﹙oment﹚的实践批评﹙practicing criticism﹚,进而就其可能投射出的新权力关系作简略的评估。我不打算在此提及某些特殊篇章,也无法涵盖各种报纸副刊,大致上只是以不偏不全的方式,试论几个大的转变及其意义。我比较关心的是:这些评论在「产业化的公共场域」﹙industrialized public spheres﹚中如何制造出阅读社会文本及身体的欲望,如何以其文字达成实践批评,发挥社会及政治功能;同时,我也想藉此一主题,管窥边陲文化的知识分子如何在跨国信息所构成的新殖民与后殖民之交织 网络 中进行其拨用﹙appropriation﹚与跨国本地化﹙translocalization﹚的文化生产活动。﹙注一﹚拿这两大线索作为根据,本文想谈底下几个面向:副刊的转变与 教育 、政治、媒体、次文化 发展 的关连;本地双语知识分子引介当代文化研究成果的微妙位置及其矛盾修辞;专业及大众知识的互通声气与其潜在冲突,也就是学院菁英与激进人士在打破高、低或上层与通俗文化之分野时,如何被他人定位的问题;乃至于公共议题﹙public issues﹚与知名度﹙publicity﹚所造成的作者与阅读社群之间的互动与张力,及随之而起的文化性别、族群、阶层、价值认同与社会作用等。 有关文化研究的 历史 发展及其方法,已有不少论述﹙如Hill;Johnson;LEitch等﹚。最近出版的文化研究读本更是纷纷以大量篇幅,将英、美、澳、印及其它地区的成果加以汇集﹙如During;Grossberg;Turner 等﹚,显示出文化研究不仅 影响 深远,而且已成为显学,不但是一些出版社的主要兴趣之一﹙最可观的是Routledge, aking of the English as﹚所分析,文化讨论的报刊形式后来被个人消费及大众媒体取代,被营造出的公共议题﹙manufactured publicity﹚及不再公共而只代表某些团体利益的「舆论」﹙nonpublic opinion﹚搭配了财团及威权式民意主义﹙populism﹚或多数决的投票行为,便产生了政治性的操纵与扭曲,从此舆论的发表与争辩转变为传播、广告、垄断。内格特﹙Oskar Negt﹚与克鲁格﹙Alexander Kluge﹚称这种公共领域为「产业化的生产公共领域」,以其感官与意识生产的机构,透过消费与广告的脉络,将个人的欲望,生产过程及生活脉络﹙the context of living﹚加以含纳﹙13-14﹚。副刊的文化评论功能逐渐转让给传播媒介、公共电视或有线电视、电影,使既有的同质或同时性阅读与争辩﹙或以Benedict Anderson的话说是由印刷资本所形塑的想象社群认同感﹚转为多元化的播散,在中产与劳工公共领域,公共议题与私人消费,资本收编﹙real subsumption under capital﹚与拒绝形式之间彼此协商、交混,构成日常生活中多重身份融合的相对公共消费及拨用之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 of counterpublicity﹚﹙Hansen xxxix-xli﹚。 中国 在十九世纪以降,于各种报章杂志,便衍生了副刊及文化评论的传统,这个传统也在华人地区继续发展,李欧梵教授曾提及鲁迅与其它文人对副刊文化的影响,以至于晚近港、台副刊的变化(Lee)。他的重点在文化批评的传承,因此是以 现代 性(modernity) 为 参考 架构,旁及出版物对社会文化的斡旋媒介功能(print mediation),而且也触及新兴大众传播的地位。顺着他的思路,我们可将台湾副刊上的文化评论与现代中国文学、文化表达加以联贯,看出其中的传承与转变,同时可用一些政治、文化的事件,去补充其细节。台湾报纸上的副刊传统已行之久远,而且发挥相当大的文教功能,五○至八○年代初期,纯文学的创作(尤其短篇、中篇小说、诗与散文)、传记、武侠、旅游或异地文化介绍等文字是副刊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