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与现实背景.doc
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2006年3月16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 经济 和 社会 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解决三农 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成为其中的亮点,它是我国2006—2010年发展的重点,是 科学 发展观的落脚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点。规划中指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说重点在发展 现代 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六个方面,涉及新农村建设的经济、 政治 、文化、社会四个层面。“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涉及农村文化、精神文明层面。 进行任何一项建设,首先必须了解其背景,这样的建设才有针对性、有效率。乡风文明建设具有 理论 与现实两大背景。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背景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卓越贡献,在于他们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种文明思想的奠基人。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没有发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词汇,但是他从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地阐明了两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首先,指出了物质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 历史 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这里突出强调了客观物质发展水平对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的制约关系。其次,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联系,揭示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巨大反作用。马克思指出,在创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住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名著中指出人类从蒙昧、野蛮 时代 进入文明时代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标志是手 工业 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同时他们又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同时,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对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列宁在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明观。首先,列宁指出,取得政权是无产阶级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其次,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三,列宁指出,要想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就要在经济变革和政治变革的基础上,实行文化变革。第四,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必须批判地继承人类文明发展的全部遗产。第五,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积极提倡共产主义精神。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文明问题的思想。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 中国 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第一,我们党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上,科学地概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概念的含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使用文明这个概念,但没有具体规定出它的确切含义。)第二,揭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两个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第三,第一次阐明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第四,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 内容 和根本任务。第五,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总体布局的高度,规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问题。第六,我们党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2.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他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 自然 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进一步提出了“五个统筹”的任务和要求,从而完整、系统地提出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 方法 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