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刍议情绪型犯罪的防范对策.doc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刍议情绪型犯罪的防范对策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刍议情绪型犯罪的防范对策
情绪型犯罪是指犯罪人在强烈的不良情绪的影响下,直接引起或加速犯罪动机的形成而引发的犯罪行为。[1]据统计,在暴力犯罪案件中,情绪型犯罪所占比例高达70%-80%,即使在所有的刑事案件中,情绪型犯罪也高达13%。[2]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犯罪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罗大华教授说:情绪型的犯罪会越来越多。情绪型犯罪的犯罪后果较为严重,难以防控,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探讨情绪型犯罪的防范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试图以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入手,对情绪型犯罪提出一些粗浅的防范对策。
一、情绪与认知本文由论文联盟.L.收集整理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认知,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在个体的心理现象中,情绪和认知属于独立的心理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刺激的认知理解会影响情绪反应。E.R.希尔加德等认为,对有关事件的认知理解,强烈地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反应。[3]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1971)认为情绪是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状态相互作用的一个函数。[4]萨赫特辛革(Schachter & Singer)的情绪二因论强调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决定作用。
二、情绪与情绪型犯罪
情绪型犯罪是犯罪人在强烈的不良情绪的影响下,直接引起或加速犯罪动机的形成而引发的犯罪行为。可见情绪型犯罪与个体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罗大华教授认为,情绪型犯罪可分为由消极情绪的长期累积导致的犯罪和激情犯罪。消极情绪累积的犯罪是仇恨、嫉妒、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不断发展的结果。例如,2004年2月,云南大学马加爵因怨恨杀害4名同学的案件;又如,2003年5月,张洪海因与他人发生争执而制造的京城灭门案;再如,2009年4月,南京公交车司机王建强为泄愤开公交车沿途疯狂撞人案,这些犯罪案件主要都是因为消极情绪的累积从而导致不良情绪爆发的犯罪。激情犯罪通常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怒不可遏,冲动之下失去理智,大打出手,甚至走向激情犯罪的道路。如,某校一名女生仅仅因为同学晾衣服时滴了几滴水到她的衣服上,就拔刀把同学刺成重伤。
三、做情绪的主人,远离情绪型犯罪
要预防和减少情绪型犯罪,就个体自身而言,需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学习理性调控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来左右自己。
(一)学习辨识情绪
要调控情绪,首先要体察和识别情绪。一是要学习辨识他人的情绪,学会察言观色;二是要学习辨识自己的情绪,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
(二)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改变认知
情绪受认知的影响,认知决定情绪反应,而情绪型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受强烈的不良情绪的影响。所以要预防情绪型犯罪可以以个体的认知为切入点。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Ellis)基于情绪ABC理论而创建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本身,而是人们
对事件的态度、看法和评价等认知内容。就是说造成个体产生某种情绪反应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个体对事情的看法和解释,也就是对事情的认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王五从张三和李四的后面分别拍了一下他们,对这拍一下,张三想:王五对我挺友好,向我打招呼呢;而李四却想:你这小子居然打我,看我怎么收拾你!同样是一个拍一下的行为,张三和李四的情绪反本文由论文联盟.L.收集整理应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张三和李四对王五拍一下他们的行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同样,面对生活的困苦,有人认为困苦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而有人却认为困苦是一种灾难,是社会的不公,因此对社会抱着极为不满的情绪,表现为积极寻找机会实施报复社会的犯罪行为,如2003年3月在福建南平实验小学发生的惨案就与犯罪人对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态度有关。
对认知的态度和评价会受个体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和信念、价值观等的影响,个体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个体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个体的思想境界。提高个体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修养、道德素养,加强法制观念,增强对事物的识别能力,学会运用恰当的认知模式来看待事物,达到提高个体的认知水平。在认知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的基础上,个体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即改变认知或认知改变,也就是从认知上改变个体对有关情绪事件意义的看法、理解和态度来调节情绪,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事件。通过改变认知,调整情绪,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预防情绪型犯罪。
(三)培养抗挫折能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