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纳米材料与肿瘤靶向
CONTENTS 前言 纳米技术 靶向给药 基因治疗 展望 前 言 在21世纪,癌症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癌症占总死亡原因也高达20%,目前癌症的临床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幸运的是,治愈癌症不是没有希望,纳米技术有望在这一方面取得突破. 在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已有较好基础及做出实质性成果的是纳米药物载体和纳米基因治疗技术。 这种技术是以纳米颗粒作为药物和基因转移载体,将药物、 DNA和RNA等基因治疗分子包裹在纳米颗粒之中或吸附在其表面,同时也在颗粒表面耦联特异性的靶向分子,在细胞摄取作用下进入细胞内,实现安全有效的靶向性药物和基因治疗。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系指在1-1000纳米的尺度里,研究物质的电子、原子和分子内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技术。 物质在纳米尺度下,显著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而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药物,称为纳米药物。 药物纳米载体是以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治疗分子包裹在纳米颗粒之中或吸附在其表面,通过靶向分子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在细胞摄取作用下进入细胞内,实现安全有效的靶向药物输送和基因治疗。 纳米药物优势 研究发现,纳米颗粒由于有足够小的纳米尺寸,从而能够从高通透性的肿瘤血管中渗出(EPR效应),进入肿瘤组织,集中在肿瘤周围。 纳米级药物载体可以进入毛细血管,在血液循环系统自由流动,还可穿过细胞,被组织与细胞以胞饮的方式吸收,提高生物利用率。 通过纳米技术开发具有靶向性、多种功能的药物传输体系,有助于实现肿瘤的靶向治疗,并将毒副作用降低到较低的水平。 纳米药物的分类 纳米药物尺度的优势 癌症治疗主要手段——化疗 缺陷: 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药物 特定靶向区域 靶向给药优势 定义:在特定的导向机制作用下,将药物输送到特定靶器官,发挥治疗作用 组成:药物+载体+导向 “神奇子弹” 优势:药剂用量少,毒副作用低;药效持续,长时间保持靶目标的有效药物浓度 靶向制剂 理想的靶向制剂应具备的三大要素: 定位浓集、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 基本分类: 1、被动靶向制剂:微粒吞噬(生理特征,RES效应) 2、主动靶向制剂:表面修饰(单抗定位) 3、物理化学靶向:磁性、热和pH敏感、栓塞性微球等 基础肿瘤生物学在体内实验中,平均每十万个静脉注射的单克隆抗体中,只有1-10 个能到达靶标。在肿瘤成像技术中造影剂也存在类似的限制。 纳米粒子表面具有高度的可修饰性,使用纳米粒子靶向输药将大大改进对肿瘤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手段。 靶向机理 被动靶向(Passive targeting) 主动靶向(Active targeting) 物理化学靶向(Physico-chemical targeting) 被动靶向 即自然靶向:药物被载体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等器官。一般的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性能。 微粒给药系统被动靶向机制: 体内网状内皮系统(RES) 中吞噬细胞,将一定大小的微粒作为异物而摄取,较大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而被机械截留于某些部位。 根据微粒大小自然分布: 粒径:7um 肺毛细血管机械截留 7um 肝脾中单核巨噬细胞摄取 100-200nm微粒被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摄取 到达肝枯否细胞(Kupffer cel1)溶酶体中; 50~100nm微粒进入肝实质细胞中 50nm 透过肝脏内皮细胞/通过淋巴传递到脾和骨髓中 巨噬细胞吞噬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对微粒的吞噬作用决定于 1. 血浆中的某些特定蛋白 ----即调理素(opsonins) 2. 巨噬细胞上的有关受体 微粒通过吸附调理素,粘附在巨噬细胞的表面,然后内在的生化作用(内吞、融合)被巨噬细胞摄取 。 被动靶向制剂的载体: 乳剂 脂质体 微球 纳米囊 纳米粒 脂质体(Liposomes) 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分子层形成的薄膜内所构成的超微球状囊泡 ? 脂质体的形成与结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