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勘探点间距问题.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勘探点间距问题

二、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谢谢大家! * * 施工图审查中的常见问题 恒基审图中心 吴忠美 一、整平标高的重要性 1、“用地上山”政策实施后,坡地场地、山区地基的工程越来越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1.11条第1款要求,这是个强制性条文; 2、孔深的确定:勘察工作量的布设,其目的是通过“三度”方式(勘探点的密度、深度和工程测试及评价的精度)的合理性,来解决工程中存在的稳定性、强度、变形(和渗透性)问题,可见勘察工作中深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重要性,受地面整平标高的影响,孔深不合要求的工程实例时有发生; 3、影响场地类别的划分; 4、整平标高影响岩土工程评价的精度和合理性。现在对基础选型建议太粗糙,浅基、桩基、地基处理面面具到,泛泛而谈且缺乏针对性。整平标高影响基础型式和持力层的选择等; 5、影响边坡、支挡等环境问题地分析和评价; 6、影响抗震地段的划分:可能由一般地段变为抗震不利地段,抗震地段的划分应结合±0.00设计标高整体判析。 1、波速孔的布设(大跨度空间结构及幼儿园、中小学教学用房及学生宿舍、食堂等重点设防类的建筑);地脉动测点不应少于2点; 2、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4条第2款,下层土的剪切波速是上部各土层的2.5倍,作为“假想基岩面”确定覆盖层厚度,有两个关键词,“均”、“地面5.0m以下”; 3、土的工程性质与其剪切波速有整体上的对应关系,应注意甄别其“真伪”。一是测试的准确性(压重等),另一是合理性(防止造假)。注意卓越周期与场地类别的大致关系(如卓越周期0.4~0.8s,为Ⅲ类;? 0.8s,一般为Ⅳ类); 4、场地类别划分,强调综合确定(灰岩地区);内插法应注意的问题; 5、大底盘、整体连通式地下室,一边是Ⅱ类,一边为Ⅲ类。岩土工程专业应与结构专业共同确定合理的特征周期值; 6、市政方面,应注意《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第4.1.8条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6条的差异(前者≤140.0m/s为软弱土,后者≤150.0m/s),对于快速路和主干路上的桥涵、下穿隧道(所有的隧道工程均为一级),建议按150.0m/s考虑; 7、现行抗震规范在基本规定章节,发震断裂两侧增大系数。是对超限高层建筑,一般建筑如能满足抗规第4.1.7条第1款,设计地震动参数不需要乘以增大系数 8、抗震地段的划分应合理,并与结构方充分沟通。 9、补充说一下液化判别和软土震陷: a、《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3.3条第3款式4.3.3-1~3只适于天然地基浅基础,不适于桩基础; b、合理采用规范(软土规程:粘性土与粉土、粉砂互层,粘性土合计厚度达到或超过1/3,不考虑液化影响;粉土或砂土层的平均厚度不足1m或呈局部透镜体状,亦不考虑液化影响)。引用邻近的液化成果不合理; c、在施工图审查中,标贯法液化判别和计算错误较多,审查人员应试算、复核(如地下水位深度采用每孔中实测水位不合理,粘粒含量取值、标贯点数较多的土层中di、Wi取值等); d、引用正规资料应慎重; e、对抗液化措施进行分析、评价(桩基的液化折减系数予以提供)。建设厅文件:昆明地区粉砂液化判别应考虑粘粒含量,静力触探法与标贯法的差异和不吻合。 三、场地勘察 1、勘探点间距问题: A、 风化岩和残积土,勘探点间距按地基复杂程度取小值(以中等复杂为例,宜为15~20m,间距大难以控制其变化。遵循浅孔密布的原则,厂房类,可结合柱网布设,但应交待清楚。勘察时应布设一定数量的探井,强调综合勘察方式,及钻探局限性和不利之处。 B:红粘土(含玄武岩风化红土):红粘土厚度变化突兀,应满足规范要求;红粘土应描述(鉴别)其裂隙发育特征(网状裂隙等),并结合其裂隙发育情况对其承载力等工程参数予以综合确定(折减与否);红粘土是否具膨胀性应予评述(高液限土)。对热工基础(锅炉房) 的不利影响; C、桩基勘探点间距:持力层层面起伏变化较大或持力层以下软土厚度较大时,孔距应加密,北京、深圳地方性规范,对预制桩的要求较严格。特别提醒:嵌岩桩,持力层性质变化大或层面起伏大,孔距应加密。浙江标准,持力层为基岩,岩面起伏坡角大于30度时应每柱一孔。 2、孔深: A、基坑勘探点,孔深能否满足抗浮桩(抗压兼顾抗拔)要求; B、尤其是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控制性勘探点深度能否满足沉降计算的要求。 3、取样、原位测试: A、取样、原位测试在纵、横向上合理与否; B、高层建筑天然地基的取样要求(高规); C、风化带的勘察、合理的全、强、中风化的划分(风化岩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