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联网工程与设计精要
基于Zigbee的光照采集窗帘控制系统
一、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
1.2 课题的目的
将ZigBee技术应用到智能家居当中,实现对窗帘的智能控制,方便对居室窗帘的控制与调节,提升了智能家居系统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度,使生活更加舒适、方便、安全。基于Zig Bee技术,应运CC2530芯片,完成了智能窗帘的光控、温控等功能,并实现了对其的智能管理。
1.3 课题的意义
此系统通过光敏传感器采集室内光线强度,zigbee模块传输光强度信号并且控制窗帘的升降。该系统能够不仅能够根据室内光强度自动控制窗帘的升降,也可以通过上位机来控制,、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光敏传感器中最简单的电子器件是光敏电阻,它能感应光线的明暗变化,输出微弱的电信号,通过简单电子线路放大处理,可以控制LED灯具的自动开关。因此在自动控制、家用电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远程的照明灯具,例如:在电视机中作亮度自动调节,照相机种作自动曝光;另外,在路灯、航标等自动控制电路、卷带自停装置及防盗报警装置中等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步进电机件。在非超载的情况下,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当步进驱动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它就驱动步进电机按设定的方向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称为“步距角”,它的旋转是以固定的角度一步一步运行的。可以通过控制脉冲个数来控制角位移量,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2)系统硬件设计
微控制器模块:CC2530 非常适用于智能窗帘控制系统,该微控制器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完成对各个模块的控制以及协调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是组建智能家居内部网络的关键。
光敏感应模块:光敏二极管接口电路,主要由光敏二极管和PCF8591 组成,PCF8591 主要由总线接口电路、寄存器、逻辑控制电路、比较器和驱动电路等几部分组成。光敏二极管将光信号转换为模拟电信号输入到芯片 PCF8591 进行模数转换,通过 PCF8591 内部I2C 总线,将转换后的数字信号通过函数转换得到能代表光强度的量,由 PCF8591 的第 15 脚送出,通过总线送到 CC2530 控制电机正反转,达到对窗帘的开关控制。
(3)系统软件设计
CC2530 微控制器模块主要完成对控制信号的接受与任务的执行,并完成了与Zig Bee 智能网关进行通信的功能。当程序初始化后进行对控制信号的检测,执行用户发来的命令,驱动电正反转进行窗帘的开关控制。若没有检测到用户或者来自智能网管的信号,则进入自动模式,根据光线自动调整窗帘的开放与闭合,确保环境的舒适性。
Zigbee光照采集控制系统窗体界面功能的实现方法:定义和使用类对象、Mywidget.cpp文件中方法的框架结构、方法说明(包括打开串口方法、关闭串口方法、读串口数据方法、setlightSlot方法、手动模式选项处理方法、联动模式选项处理方法、手动模式下灯光控制方法、手动模式下的窗帘控制方法)。
六、结果、参考文献吴培亚;王钢;;基于ZigBee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型机与应用;2012年08期童晓渝;房秉毅;张云勇;;物联网智能家居发展分析[J];移动通信;2010年09期陈耿新;陈鸿彬;龚绿绿;;基于物联网的人性化智能家居系统研究[J];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13年龚磊;刘向凤;冯婷婷;;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远程查询控制系统[J];广东通信技术;2012年12期06期 夏军;唐民钦;;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窗帘控制器设计[A];广西计算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李志方;钟洪声;;CC2530的分布式无线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1年09期 吕芳芳;佟国香;谭健;;基于CC253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J];信息技术;2014年06期 沈星星;基于ZigBee的智能家居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