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名称辨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昆剧”名称辨析.doc

“昆剧”名称辨析   编者按:2008年7月上旬,江苏省文化厅昆曲学编纂委员会、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百家》编辑部联合在宁举办了中国《昆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就“昆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架构与核心,“昆曲学”在戏剧戏曲学学科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和人类戏剧活动的昆曲其自身涵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范围涉及昆剧的文献学、史学、文学、表演艺术学、舞台美术、音乐学、美学等各个领域。中国“昆曲学”各子课题主编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及江苏省昆剧院等有关方面的教授、学者、专家参加了研讨。会议讨论气氛热烈,论点精彩纷呈,学术见解独到,无不体现了当代学者和艺术家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和走向的高度关注。为此,本刊特设“昆曲学研究”专栏,精选出部分论文陆续发表,以飨读者。   摘 要:历史上先后出现昆山腔、昆曲、昆剧的不同称谓,在分别从三名可以通用、习惯用法不同、近代以“剧”为名三个层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之后,对所涉及的相关文献作了比较深入的辨析。   关键词:三名通用;戏曲声腔;清唱散曲;千人糕师傅;昆腔戏;昆剧传习所   中图分类号:J809.9 文献标识码:A      昆剧,又称之为昆曲,昆山腔(昆腔)。   昆剧,昆曲,昆山腔,是不是一回事?现在对昆剧的名称应该怎样选择使用?为什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是昆曲,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成立的是“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为什么从2000年开始,由文化部与江苏省政府、苏州市政府定期联合举办“中国昆剧艺术节”,而在昆剧艺术节期间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却叫“中国昆曲论坛”?为什么昆剧艺术表演团体有的叫昆剧院、昆剧团,有的又叫昆曲剧院?凡此,不一而足。   看来,“名”还是值得深究一番的。   在胡忌、刘致中著的《昆剧发展史》中,对昆剧的名称作了这样的阐述:   昆剧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吴?Q”、“雅部”等各种不同名称。这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和某些写作者习惯用词使用不同的结果;正像近代的京剧,也曾经使用过“皮簧”、“黄腔”、“京调”、“京戏”、“国剧”、“平剧”等不同的名称。其它剧种也有类似的情况。作为昆剧,明清以来,通常的称呼是“昆山腔”或“昆曲”;到了近代,人们才依照某一剧种为某剧的习惯,一般就不用别的名称了。(见该书第一章《昆剧的产生》)这一段文字有几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昆山腔,昆曲,昆剧,是昆剧发展过程中曾经使用过与现在正在使用的名称,名称不同,但所指的事物是相同的。   从这一点上讲,昆剧,昆曲,昆山腔,这几个名称是可以通用的。这也是学术界目前在对昆剧名称问题上一般都采用的观点。几乎所有综合性辞书与戏曲专业辞书中,对昆剧,昆曲,昆山腔,都用通释的办法编列条目。   用“可以通用”解释,本文一开始时提及的对当前昆剧不同名称使用的一些做法,就不存在疑问了。   第二层意思,昆剧的不同名称,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和某些写作者习惯用词使用不同的结果。   下面按时代先后,对昆山腔、昆曲、昆剧这三个名称出现和使用的情况,作一些分析。   昆山腔,是出现最早的名称,始证于魏良辅著《南词引证》:      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两省皆作之;会唱者颇入耳。惟昆山为正声,及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扩廓帖本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按照《南词引正》的记述,昆山腔在元末明初已经孕育形成,其发端约于元至正年间(公元十四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南词引正》是迄今发现最早记述“惟昆山为正声”的戏曲资料(现在见到的《南词引正》的本子,篇末有金坛人曹含斋在嘉靖丁未――嘉靖二十六年、即公元1547年夏五月写的跋,魏良辅撰写成篇当在此之前),也是最早论定“昆山腔”出现于元末明初的文字。   长期以来,人们对《南词引正》最感兴趣的是昆山腔到底出现于何时。因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明末人张丑《真迹日录》中发现文徵明抄本《南词引正》之前,人们一般认为昆山腔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的明朝嘉、隆庆年间。《南词引正》的出现,把昆山腔产生的年代一下子向前推进了近二百年。人们在兴奋的同时,开始小心翼翼地求证《南词引正》记述的可信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找到的最有力的证据,是明代后期人周元?ニ?著《泾林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